手中資料顛覆了我以前的認識!以前我以為朝鮮呆在一邊,看大清與日本打仗,所以對朝鮮抱有深深的理解。
我在日本人留下的史料中,看到的朝鮮軍隊幫日本軍隊看守押送清軍俘虜的照片,清楚地說明了一點——這幫熊玩意兒已經徹底反水了!
但是,這能怪人家嗎?
曾經,日軍未到之處,朝鮮地方官員還對清軍抱以希望,否則,不會出現閔丙奭這樣竭力配合清軍的人員。
當清軍背影遠去,希望成為泡影,在到來的日軍麵前,朝鮮王宮的決定就是命令,不執行也得執行了。
…………………………………………
要說一味撤退也不對,一路上一定戰鬥不斷。
清軍被日軍狼群一樣緊緊咬住,這應當是事實。在平壤,拿清軍的給養喂飽了的日軍,緊跟著清軍,尋找時機撲上來撕咬。
走在後邊的清軍各部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隻是,局麵已潰不成軍,各自為戰的狀態下,已經形成不了完整的陣線,有效的防禦。
我從四處搜尋到的一些照片上看到,一路上,清兵往往是死傷枕藉。
還有日本人的說法——從戰場檢驗情況看,清兵中彈位置大多在後背。
這純粹是汙蔑!
為鼓動士氣、振奮國內人民,日軍做一些誇大的無恥宣傳,是慣用的手段,不過是技術進步了,由紙筆換上了照相,官府通告加上了報紙。
當然,勝者是不被指責的。敗者,往往被埋怨。
但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香閨夢裏人。”
清軍退向國內,走出了一條鮮血鋪成的回家之路。
朝廷的顢頇,將領的無力,使所有的犧牲都付諸東流!
…………………………………………
老葉趕到義州,此地離祖國已經不遠,終於能喘口氣了。
於是老葉給李鴻章發電報。
“現在各軍退回帶傷及足踵難行者,十有八九;帶有槍回者,不過十之六七,所有槍子每槍不過數顆。鍋、帳、炮位等件遺失盡淨;整頓養息非月餘不可。若勉令其紮守義州,不特勢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誤事。”
最後一句是重點,就這個意思:還是不想待在江這邊,似乎還是江那邊安全。
臨近國門,葉誌超肯定十分矛盾。因為但凡是個人,就會有心理矛盾。
心靈受到創傷的葉誌超隻想回家,但敗軍之將,有何顏麵回來?
不是。不要臉的葉誌超擔心的不是這個。主要的危險是朝廷不讓自己過江,讓自己守義州。
所以,他在電報裏強調了一大通不利因素。傷了這麼多人,丟了這麼多東西,敢把損失說得這麼大(可能還有點誇大),不怕朝廷追究嗎?但害怕也得說呀,不說,怎麼能繼續退回鴨綠江呢?吹牛是要納稅的,這虧已經吃過一回了。也許朝廷追究,也能混過去吧。
這才是讓葉誌超矛盾的事呢。
還好,9月22日,李鴻章接到義州來電後,命令:過江休整。(當即電飭葉誌超等“分起過江,擇地駐紮,整頓休養,再圖合力進展。”)
謝天謝地謝領導,就是心疼下屬。自接令到朝鮮以來一向“墨跡”的葉誌超,這次一點都沒磨蹭,即刻下令:走。
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