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嬰城而守,憑險應戰(2 / 3)

更或許,由於東南清軍過江設置一線陣地,北麵有東北城玄武門和城北牡丹台的陣地,內城自然成了二線,防禦縱深加大,且城牆高厚地形有利,清軍自然地加以利用,而自然而然此處防禦相對較強。其它南麵、西麵兩個方向則無這個條件,也因為西麵未過普通江設置陣地,城牆成為一線,南麵外郭距離較遠、中城無法控製到,因而自然導致了防禦相對薄弱。

如果是這樣,那就很有意思了。因為接下來的討論中,不僅關係到清軍的防禦有無重點,還關係到日軍的攻擊是否存在重點,這些戰術問題。

也許,很多時候就是誤打誤撞。

戰爭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不確定性;曆史令人著迷的地方,也是故事的發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

應該說清軍沒有閑玩,也沒有白幹。而且,清軍將領也確實是經過戰陣、富有防禦知識的,也不全是無能之輩。

從這個陣地的構築上來看,已經充分利用了平壤地形——城牆、江河、近處的高地,特別是東南、北麵兩處,設置更為合理、科學。

這套平壤城防工事,將讓日軍吃到苦頭。

但這套城防設置,也有明顯的缺點。一個根本的問題——淺,近。

工事離城太近,外圍兵力離城太近,防禦也就失去了彈性。

炮兵陣地的設置靠後,雖然能有效支援到清軍陣地、打擊靠近之敵,但對敵人縱深的目標,卻無法發揮火力。

特別是清軍賴以支撐的堡壘工事,外牆一般達一丈多高,構築得非常堅固,上麵設置槍眼,又配以七連發步槍和加特林轉管機槍,火力熾烈,對步兵的殺傷力相當強。有的堡壘中還配置火炮。所以,這對敵人步兵來講,絕對是個噩夢。

但是,這種堡壘有一個弱點,就是難以抵禦炮火的攻擊。如果我方炮火不能對敵炮兵加以壓製,有效地掩護堡壘,相互加強形成一體的戰鬥力,那麼堡壘的效能將大打折扣。

嚐到苦頭後的日軍,會最終發現這一點。

…………………………………………

9月13日,葉誌超終於最終確定了部署,下達了守城命令。

這個命令,應該是在各單位早就分片駐紮並構築工事的基礎上,不過是重申一下,而且末了老葉還嚴肅地強調:“不論何軍何營,倘有疏失,一經查出,立照軍法懲辦。”看那話語,有點“誰丟了陣地,要嚴肅處理,不管是誰、有什麼後台”的意思。

清軍的防禦部署大致為:

南麵,包括江東陣地,由馬玉崑毅軍(外加配屬盛軍一營)防守;城南外郭防線,由衛汝貴部盛軍防守。

西麵,由牙山軍,即蘆榆防軍(蘆台及山海關戍兵),加上新到的正定練軍及武毅軍古北口練軍各營防守。統領人沒明確,估計是統帥葉誌超自己。

有一個人沒有提,特別能打的聶士成。

因為他在關鍵時候,被葉誌超派回天津,負責征召新軍去了。

這實在是葉誌超的失策。大敵當前,前線將領怎麼還回去召兵呢?

有記載,自打從牙山北撤平壤後,聶士成又顯出他閑不住的勤利勁,到處轉悠,“出望大軍漫無布置,隱切杞憂”,瞅出很不靠譜,一個勁地向葉誌超等人建議,應該派兵把城外的重要地方給占住,不能困守城中,老老實實被敵人“包餃子”。(“力陳各軍宜擇要分紮防敵抄襲,悉駐平壤城中非策。”)這非常不合老葉的思路,而且這家夥曾越過自己,直接給李鴻章打報告。或者因此,他便有了這個光榮的任務。

北麵,由左寶貴部奉軍和豐升阿部盛字練軍防守,其中北門外山上,江自康率盛字練軍兩營駐守。

以上隻是從各種資料中梳理出來的大致安排。因為日本人記載的葉誌超的命令,也是大致安排,且有的人員安排上直接吩咐到了總兵,而不提統領將軍,地名上用了大西門、南門、北門等名稱,與資料不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