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戰守之策,非戰非守(2 / 3)

李罡應在日本人的眼裏,一直是親清派的,“七十五年來,隻知有中國,不知有其它,是自頂至踵完全為‘頑固’所充滿的老翁。”有記載說,李罡應安排自己的孫子掌管宮內親兵,聯絡了東學黨人員,號召他們起來抗日,為依靠大清反擊日本人作準備。而且據日本的資料,說他確實與清中暗中相通,還有一封給清軍的書信被日軍截獲。

如果日本人的記錄不可靠,還有一個可以作為輔助判斷——閔丙奭。日軍未到之處的各地朝鮮官員,仍然與大清緊密合作,團結起來保衛朝鮮。即使是在朝鮮王宮向清軍下達逐客令之後,這種情形依然存在,估計一是與大清感情仍在,二是視日軍為共同寇仇,三是,可能朝鮮國王李罡應雖然應日本人的邀請而“邀請”日本人幫助,卻並沒有認真約束各地的官員與清軍脫離合作。

所以渠道的問題,基本可以確定。

但,就是情報的真假,還有一些問題。下文我會詳細說到,日軍的行動,對照一下就明了了。我隻說,此時葉誌超如果真摸準了日本人怎麼打算的,倒是妙了,對指揮員來講,還有比這更幸運、更有利的事情了嗎?

但“聽說”是聽大島義昌說的,這也不是一個旅團長的任務,也不可能由他嘴裏說出來呀。

如果真是他說的,讓大院君探聽到,再傳給葉誌超,那……真是複雜了,也太有戲劇性了,大島義昌掌握大院君與清軍聯係,智設“反間計”,快趕上《三國演義》了。

可以懷疑,這裏不做妄斷。

總之這件事,半真半假。葉誌超的話,反而讓人懷疑,搞不好,他還是假托的朝鮮情報呢。

主要是,隨後葉誌超便話題一轉,要起兵來了——

我軍到朝鮮的雖說一萬幾千,但實際還有沒到齊的,加上沿義州、安州一路留下守衛,保護後勤運輸線和運彈藥給養,平壤不過萬人。怎麼也得有四五萬人,嚴密部署,把住前沿後方——看葉誌超的勁頭,估計得一個挨一個,圍著平壤幾層,鐵桶一樣——才可保萬無一失。您看看想想辦法吧。

這是葉的原話,不帶任何虛構萬分:“名雖萬有數千,實在各軍馬步有未到齊者,亦有護運由義州、安州分紮後路者,現平壤不過萬人。陸軍勞費萬端,必有四萬餘人,厚集兵力分布前敵後路,庶可無虞。請籌調添募。”[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9卷]

大敵當前,還要指望“籌調添募”,這不是給李老帥出難題嗎?

對,是出難題。

其實兵多了好辦點,這個沒錯,真有一百萬,踏步上去,踩也把日軍踩死了。但我覺得葉誌超隻是拐了一個彎,重新提出自己的主張:

仍舊還是——即使不後退,也要守在這,暫時不宜進兵。

李鴻章絕對不會接他這個“茬”的,當天就直接指示:“應與諸統將密籌,挑選精銳,間道出奇,攔頭痛擊,使其畏威不敢深入。我軍未齊,自然不能遽然前進,須將日隊設法擊走一兩處,俟後布置周密,相機進發。”[《寄平壤葉總統》,《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7卷 ]

李鴻章的意圖很清楚:出去,迎敵。

挑選精銳,偷襲也罷,埋伏也罷,先挫掉敵人的銳氣再說。

李鴻章的謀略的確很老辣。——管他敵人幾路來,先打走他一兩路。

關於李鴻章的“擊敵一路”策略,我們在這裏稍作討論。

薩爾滸大戰,努爾哈赤麵對明軍四路大軍,也是“任你十路來,我隻一路去”,集中兵力擊敵一路,逐個擊破,遂取得大勝。

後來的,毛主席老人家指揮我紅軍反“圍剿”、八路軍反“掃蕩”,也往往抓住一路弱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擊破敵包圍。

無數戰例證明,防守一方應“主動跳出去,爭取外圍作戰,而不致困於內線,將主動權全部交給敵人”,這是善守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