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能說丁汝昌想的就沒有道理,乍看是很有道理的,但他的戰術思想有一個缺陷——非得把船和人擠到一起,才叫集中嗎?
這是戰術學上的一個基本概念,一時難以詳細解釋清楚。說明這個缺陷,我隻舉一個戰例:抗日戰爭中,彭德懷老總集中100多個團,打了一個集中破襲戰,也就是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
這也是集中兵力,但戰場多大?大到華北,千裏戰線。所以集中也有不同的情況,比如瞄著日本幾個地方,同時下手。
26日這天,李鴻章同意了丁汝昌的請示。
林泰曾一個本來極有見地的建議,沒能付諸實施,非常可惜。
人和船集中到一起的北洋海軍,將會怎麼樣呢?
6月29日,北洋提督丁汝昌主動出來請戰,提出:“各艦齊作整備,候陸兵大隊調齊,電到即率直往,並力拚戰,決一雌雄。”[ 《丁軍門來電》,《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
看似決心很大,我始終沒有弄清,丁汝昌所言“候陸兵大隊調齊”,是個什麼意思。
集中了,也報告了,然後呢?然後,就待起來了。
這下集中得好,仁川基本已經成了日本人的港口了,連牙山灣,大清軍艦也撤回,留了個空蕩蕩的海灣,一支孤零零的葉誌超大軍。
等大舉調派兵力的時候,我們知道,李鴻章的計劃裏,壓根也沒有一個“艦隊集中出去,直搗黃龍”的意思。
開始給的命令是,有5艘輪船去轉運牙山軍隊,北洋派出5艘軍艦前去保護。
隨即,計劃又改變了,成了護送,更確切地說是保障陸軍增援牙山的行動。
丁汝昌隻按護航的標準,派出副將、“濟遠”管帶方伯謙為隊長,率“濟遠”、“廣乙”、“威遠”三艦由威海出發,去到朝鮮牙山海麵警戒,並到大同江一帶遊巡。然後,等待“愛仁”、“飛鯨”等運兵船到牙山,掩護陸軍上岸。
這個樣式,與掩護葉誌超、聶士成一軍登陸牙山時候的行動,幾乎一模一樣。可是,形勢變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形勢變了,對策就得變。否則,“刻舟求劍”的笑話,又要在海軍上演。
還好,7月22日,李鴻章終於獲悉日本聯合艦隊出海的消息,根據最新的情況,“日方公使大鳥迫韓逐葉軍,恐葉軍危困,添隊難登岸”,馬上開始調整部署,電令丁汝昌“汝須統大隊船往牙山一帶海麵巡護,如倭先開炮,我不得不應。祈相機酌辦。”
要求加強護航力量,顯示李鴻章決心應戰,不惜與日軍開打,也不怕大打,並將前方的決定權授予丁汝昌。但又加了個前提“如倭先開炮,我不得不應”,卻仍然拘於“我不先開第一炮”的陳規。
唉,隱隱便含著不祥的氣氛,使人想起馬江海戰時張佩綸的那句悲憤的話——“‘如有蠢動,即行攻擊’,非後發何?”
丁汝昌呢?據說丁汝昌當天便通知各主力艦升火待發(先把鍋爐燒熱了),並立即複電報告,稱“船少力單,彼先開炮,必致吃虧。昌惟有相機而行。倘倭船來勢凶猛,即行痛擊而已。”看來他也並不認可被動應戰,而要主動先發製人。
但是,憑這句話的前提,還有措詞,卻不禁讓人懷疑,他真的有一些書上說的那麼慷慨激奮嗎?
丁汝昌電報中還說“牙山在漢江內口,無可遊巡。大隊到彼,倭必開戰。白日惟有力拚。倘夜間暗算,猝不及防,隻聽天意。”
其實如果完全領會他的電文,分明有點不得不出戰的意思,而表態之中,卻隱含著幾分怯懦,和幾分無奈。
難怪李鴻章一眼看出,次日便回電,將其訓斥了一番:“夜間若不酣睡,彼未必即能暗算。所謂‘人有七分怕鬼’也。”這刺激也夠冷峻的!
不過,艦隊已經生火待發,此時李鴻章卻改變了主意,又取消了前日的命令,指示艦隊無須出海。
“暫用不著汝大隊去,將來俄擬派兵船,屆時或令汝隨同觀戰,稍壯膽氣。”
為什麼會突然變卦,電報裏說得很清楚,即所謂“俄擬派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