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東學黨之亂解除(2 / 2)

“消除亂源、釜底抽薪”,是絕佳的的獲勝之道,屢試不爽。

理論上是這樣。

但日本能聽李鴻章指揮嗎?

*——*——*——*——*——

自6月10日起,朝鮮朝廷行動起來,主動改變態度,向農民軍妥協和讓步,命全羅監司(全羅道長官)金鶴鎮與農民軍談判。

政府愉快接受了農民軍的全部12項要求,包括停止迫害起義者和東學教徒、查明並嚴懲貪官汙吏的罪行、嚴懲橫暴富豪、改善七種賤民待遇等,痛痛快快地全部答應,還煞有介事地邀請東學黨人一道參與、合力維持社會秩序。

看來農民軍就是農民,特別容易滿足。一旦變“剿”為“撫”,對抗局麵便逐漸緩和。

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大火,終於平息下來。

雙方握手言和,達成《全州和議》,簽訂和平協定。

農民軍主動退出全州,解散返回故裏。

*——*——*——*——*——

到此為止,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這是朝鮮官府和義軍的有效溝通、互諒互讓,當然,也是清日兩大軍“共同努力”的結果。

準確說,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盡管日本人的兵馬,離起義軍還有一段距離,也並沒有馬上朝自己進攻的跡象。

這一點,也許連日本人開始都沒有想到。

扶持著東學黨的日本人大概也不會往那上邊想。

所以,我們有種種理由肯定,東學黨的退讓,是一個深明民族大義的行動。

雖然是政府首先妥協、讓步,而且農民軍所要求的改善自身地位、待遇,分地、減稅,並實施一些政治改良措施等訴求,至少從紙麵上,也都得到了承諾,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但能夠讓屢屢上當的農民軍兄弟冒再受一次騙的風險,恐怕不那麼容易。特別是在“革命形勢”如火如荼的時候,讓他們停下腳步,那他們的意誌也太弱了,與他們那個綱領差距也太明顯了。

顯然,突然撤旗,隻能有一個原理來合理解釋:當外部矛盾上升時,內部矛盾就不再是主要矛盾。就憑這一點,東學黨就不簡單,比什麼事大黨、親日派獨立黨要明白事理。

農民軍兄弟接受談判,一定程度上是看清了,自己搞起來的這場內亂,成了外部勢力——清軍也好,日軍也好——侵入的緣由。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大清和日本紛紛進軍朝鮮,戰爭陰雲密布,受害的不光是朝鮮王朝,還有朝鮮百姓。

東學黨還不想在這個時候堅持鬧事,淪為民族罪人。

*——*——*——*——*——

現在,出兵的理由已經煙消雲散了。請的也好,不請自來的也好,大家各回自家吧。

不管怎樣,朝鮮政府終於可以大起膽子,向清日兩國提出了退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