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也是李鴻章在1894年檢閱海軍之後的報告中提出來的,與那個“就渤海門戶而言,有深固不可動搖之勢”一起。
可是,大清的統治者隻看到了“不可運搖”這個報喜的話,卻對李鴻章提出的大量的不足之處、海軍的急需,都選擇性地遺忘了。
——*——*——*——*——*——
如果對李大人列的清單還沒有什麼“概念”,可以對比一下。
再看日本那邊。日海軍艦數、噸位,炮數、航速,都已非“吳下老二”。
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可出海作戰的主力軍艦是——31艘(二等鐵甲艦3艘、巡洋艦11艘、炮艦17艘),其中包括專門為克製中國“定遠”“鎮遠”2艘鐵甲艦設計建造的3艘“鬆島級”軍艦——“三景艦”。
還有號稱同時代的冠軍艦——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號。
據說這個“吉野”,就是中國定製的,適逢戶部奏請停止購買外洋軍艦,這事黃了。日本一看,我買,大不了再當一次褲子。於是,大清棄兒就成日本的養子,改日本姓了。
這些兩國艦船的資料隨處可以查到,被轉來抄去的很多,一大串枯燥的數據我也不再綴述。我隻說一個結論性的數據即可——就是重量級的主力軍艦數量上,總噸位上,幾項指標一對比,結果大致就已清楚。
再往前數幾年,情況是:
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
1892年,北洋海軍——不變。日本海軍,總排水量72000噸。我數了數,其中二千噸以上的主力戰艦11艘,總噸位30000噸以上。
還應說明的是,以2000噸劃線,是委屈大日本海軍的。
因為,北洋水師除了“定遠”和“鎮遠”2艘七千多噸的巨艦外,其餘艦船排水量全在3000噸以下。
而日本聯合艦隊,雖然沒有5千噸以上的超大軍艦,但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戰艦外,其餘戰艦排水量全部大於3000噸。
如果比喻一下,兩相比較,大清北洋艦隊是兩頭大象率領著一群狼,日本海軍,整個就是一群獵豹。
日本海軍在規劃上,完全是按照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來討論需求問題,他們的目標可次僅僅是大清,而是包含英國在遠東的艦船。為了防止中日開戰時英國可能幫助中國,日本海軍在計算軍艦需求時,目標定在超過中英軍艦總噸位之和。
所以,才有那麼巨大的海軍軍費需求。
在這個軍費支出的支撐下,從1888年起,日本海軍基本是以每年兩艘戰艦(不算小炮艦也不算輔助船隻)下水的速度在擴張。
要知道一點:1892,甲午戰爭前兩年,日本就已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
日本海軍此時的規模已遠遠超過了北洋海軍,而且,還沒有停止購買軍艦。直到甲午戰爭中,也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