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太後生日將近(2 / 2)

是吧?現在有的人每月兩三千塊的工資,還每年拿出一萬來開個小轎車上下班呢。

且不說還留下了一個頤和園,供後人賣票、遊覽呢。

*——*——*——*——*——

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極盡鋪陳,極度腐敗,增加的隻是百姓負擔,削弱的隻是自己的國力。

再華美的園子,一旦戰火再起,付之一炬,可憐焦土。

“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

國力衰弱、內憂外患,仍要滿足一個老太婆的驕奢淫逸,大清朝真是沒落透頂,救無可救。慈禧可謂中華大地空前絕後的敗家娘們,活該青史留罵名。估計連她自己也想不到,因為死後也要極盡奢華,不久便墳墓被掘,拋屍棺外。

*——*——*——*——*——

我從來不信什麼“明亡清興××年”這樣的鬼話。

那是一個夾雜著落後的遊牧和奴隸製,強行嫁接到封建統治政權之根,並通過殘酷壓製、扼殺新生思想,使封建製度之樹得以延長的朝代。

有清一代,再也沒有什麼創新性增長。《1750-1950的中國》中提到過:出版於1776年的《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在論及中國時說,中國長久以來便是世界是最富有的國家,但“中國財富已經臻其法律與製度性質所能容許的限度”。

用句簡單的話說:封建社會走到這,已經到達頂峰了,沒有潛力可挖了。

正處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之時,中國不進則退,終於沒落。

曾出使中國的馬戛爾尼的日記則形象而一針見血指出:“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支撐。而它能勝過其鄰船的地方,隻有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有紀律和安全了。”

他的話,打破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來,西歐對中國的美好想象和無限敬意。

在我看來,所謂大清盛世,不過是朝廷貪得無厭、巧取豪奪,使財富向上層集中的盛典而已。

換句話說,一種落後的製度,真的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導致一個徘徊不前的結局,遑論“同光中興”、再創輝煌。

帝國榮光不再,獨有滿清朝廷和王族的“一家天下”,還在兩千年封建帝製的殘陽夕照中,享受著權力的福利。

回望晚清那時候,看著那一張張陳舊的照片,隻感到一股陳朽、腐敗之氣,透過曆史厚厚的書頁,陰森森地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