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太後要建園子(2 / 2)

慈禧(臉色不悅):閻敬銘,你怎麼不說話呀?

閻敬銘:話好說,事不好做。

慈禧(粉麵現出怒容):這就是說,你閻敬銘還是堅持要將修園子的工程停了?!

閻敬銘(不卑不亢):稟太後,不是臣閻敬銘要停,是銀子要停。

慈禧(生氣,起):好,好啊,你頂得好啊!我就不信死了張屠戶,就要吃連毛豬!你給我滾——

閻敬銘(起立):臣有罪,太後可將臣罷黜問刑,不可叫滾,辱及朝廷製度。

慈禧(很生氣):我就說了,滾,滾,滾——

閻敬銘(掙脫前來拖他的太監):臣不滾,臣自會走!

不久,閻敬銘這位有“救時宰相”之稱的一代名臣黯然去職。

以上是電視中的情節還原。

真實的曆史記載中,還留下老佛爺那句震動青史、響徹雲寰的名言“誰讓我今日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除此,太後還有一句響亮的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前人的結局就是最好的教育。太後老佛爺的臉一變,誰敢不燒香?

就有一個人沒燒香,禦史吳兆泰。“十六年,九月,壬午,禦史吳兆泰請停頤和園工程”,結果如何?“予嚴議”——被嚴肅處理。

從此,消停了。再沒人敢站出來了。

——*——*——*——*——*——

圍繞這些工程的耗費問題,各家給出了很多研究成果。有多人根據所能留存的資料統計,整個“三海”大修工程的經費總額約為600萬兩。

這種估算,大抵是不可靠的,缺陷是也無法證明除此之外就沒有其它渠道來源,也彙入了“三海”。實際上,除前麵所記,“三海”工程基本完工後,還有續修、年修。光續修一項,就達上百萬兩之多。

但就算是共有600萬兩,也是一個手麵很大的數字了。

還有頤和園呢。那情況就更複雜了,因為實際上從興修“三海”開始,這邊就已經動手了,先是偷偷摸摸地修,後來才光明正大地實施。

各家研究者給出的數據,也多為估算。

比較詳盡的,是王道成先生在《中日甲午戰爭與慈禧太後》(《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一文中,根據發現的清代主管皇家工程的專門機構“算房”關於頤和園五十六項工程用工、用料、用銀的估算(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預算),共用銀三百一十六萬六千六百九十九兩八錢三分三厘,又依據這五十六項工程,約占頤和園工程的一半以上,進一步推算出,頤和園的修建經費,當在五、六百萬兩之間。

仍然是估算。

學術界,至今仍未有一個稱得上權威的統計數字。說穿了,其實那就是一筆糊塗賬。

糊塗賬,就沒法查了。而且這麼大的事,史料還很少有記錄。

我在《清史稿》搜尋半天,隻發現一條記載: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奕譞麵奉懿旨:“著戶部自光緒十二年起至二十一年止,於每年內務府經費銀六十萬兩內撥十萬兩歸工程處應用。”照這樣看的話,十年,每年十萬兩,下來才一百萬兩呢。

可能嗎?當然不可能,我自己也不信。

相反,清史倒是經常蹦出太後懿旨要求“勤儉節約”之類的記載。象1888年二月下旨開建,又在十二月下了新旨——“丁酉,懿旨,以水災停減頤和園工作。”這些類似的情況,不止一次地出現。

有地方鬧水災了,雖然太後高喊減停建園,到底是減,還是停呢?

到了光緒十七年夏四月辛酉,“頤和園蕆工,上奉皇太後臨幸自此始。”曆時三年兩個月的頤和園工程到此始成。

按頤和園浩大的工程量來算,這工期進度還真是十分神速,一刻也沒有耽誤的。

此後的記錄中顯示,太後也多次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內帑)幫添著賑濟災民。太後搞工程,隻記事、不記賬,“太後恩典”倒是數目清楚。象清史也記載著,“十五年四月,懿旨發內帑銀十萬備山東賑;冬十月丁亥,以江、浙雨水為災,各撥庫儲五萬,並發內帑五萬賑濟。”之類的話。

與龐大的工程耗費來比,十萬五萬的太後“隆恩”,竟然還能說得這麼大氣!

這點銀子,不知道能幹點什麼。就算全數分給地方災民手裏,肯定也是——抗旱,則不過滴雨,防雨,則不抵片瓦。純粹就是一個做樣子的“形象工程”,帶個頭罷了。

但“三海工程”、頤和園這樣的實體工程,卻都是那段時期出來的。不花錢,能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