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鴻章隻所以同意,是因為此時還需要妥協。
他暫時打退了日本“給予朝鮮平等一國地位”的要求,維護了“宗主國”的地位——至少是名義上的。
同時,他深信:如果日本派兵,須先照會大清國,日本斷不會貿然行事。——不管是從李大人信奉的《萬國公法》來講,還是從儒家道德的光輝思想來講,甚至還是從“進化論”上來講,“文明的日本人”都不會,也不敢胡來吧。
還有一個“小算盤”是:如果派兵,大清怎麼著也比日本先到一步。鴻章大人盤算過,中國駐軍跨海遠征,兩天足可到達漢城,而日本從海上運兵,至少需要四天。
——我不知道李大人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但他很認真、很自信。
因為自信了這一小步,大清在外交上,又後退了一大步,在“法”與“理”上(我的意思是,也就僅是這個層麵)也埋下了一定隱患。
在以後的甲午戰爭中,陸奧宗光外相拿“兩國對朝鮮具有平等權力”和“派兵權力”說事時,中國將嚐到苦果。
太小看日本人了,太把日本人當人了!
——*——*——*——*——*——*——
但我認為,也無須把這一條看得危害程度有多麼多麼大,再大也僅僅是留下“一定隱患”。也沒有給野獸打開籠子那麼嚴重,因為野獸本來就不在籠子裏。
至多是給個現成“口實”罷了,日本人想幹什麼事,理由多得是。沒有理由,那……非得理由嗎?
而且,日本人手裏還有一張牌——日本與朝鮮的《漢城條約》。
——*——*——*——*——*——*——
其實李鴻章也深知,此時單靠大清,力製日本乃不可為。
所以,接下來的事情讓我覺得,李鴻章在對待保護藩屬國的問題上,有了新的路線。
打發走日本人之後,李鴻章立刻向總理衙門建議,並主導著幹了另一件事——引列強勢力進入朝鮮。
大清一改往日抵製列強與朝鮮締約的態度,打開了口子,勸服朝鮮與英法美俄德各國簽訂了通商條約。
既然打開大門,就幹脆對各路豪強敞開,不能讓日本人吃了獨食。
深知製衡之術的李鴻章期望,借列強之力,或可製止日本獨占朝鮮,避免越南那樣的結局。
況且,李鴻章那是真下力氣來幫助朝鮮。從與英國所訂的第一個條約起,基本上是平等條約,尤其是在關稅實行浮動製和定期協商定稅等方麵,李鴻章從中所做工作值得肯定。史料稱,這是連大清都未實現的。隻能說李鴻章對朝鮮是真心實意,也最大可能地保證了它的利益,而不是“黑”朝鮮一把。
要知道,日本通過朝日之間的條約,是獲取了免稅特權,外加領事裁判權和駐留地、駐軍權等一係列特權的。
應該說,這一手給日本人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今後日本想在朝鮮“有事”,需要打交道的就不止大清一國了。
這個“麻煩”還包括未來二十年,日本被拖入一場危險的戰爭——日俄戰爭。
李鴻章這個“壞老頭”的招數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卻不可謂不毒辣。
————————————————————————
1874年,北洋開始建設。
1874年到1894年,發生了太多的事。
其間的1884,是一個明確的前奏,一個關於朝鮮的幾乎同樣模式的戰爭“活劇”,又完成了全部的“鋪墊”那一幕。
1884年到1894年,甲申之亂到甲午戰爭爆發。留給中國,留給日本的時間,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