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壬午兵變中國涉險過關(2 / 3)

但日本人還是感覺朝鮮開放的膽子還不夠大,步子還不夠快。聽聞兵變,日本上下一時欣喜若狂——終於又有了派兵入朝的機會!

“使館被燒”,這種行為無異於攻擊日本。既然朝鮮無力保護,那就我們自己上陣“搶險救災”了。

明治天皇的親自裁決下,日本政府決定先派花房義質率領軍隊前往朝鮮接觸大院君政權,最好是脅迫他們再簽訂幾個條約,否則便威脅發動對朝戰爭。外務卿井上馨坐鎮下關遙控指揮,花房義質會同陸軍少將高島鞆之助、海軍少將仁禮景範率領的4艘軍攻艦、1500名士兵氣勢洶洶地開赴朝鮮“問罪”,另有代理陸軍卿山縣有朋率大軍待命。

數年之內,日本今日的氣象和場麵,已經不同於上次。

中國。

屬國不斷喪失,眼見琉球就要被日本吞並,如果再坐視不管,已經不多的藩屬國之一——朝鮮就將歸於日本,那就真的會掉轉方向,成為刺向大清的一把利劍了。

所以這次,大清出手。

* * * * * * * *

8月1日,大清才從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電報中得到朝鮮兵變及日本出兵的消息。李鴻章回家守孝,代為負責的直隸總督、淮軍將領張樹聲立刻決定,對朝鮮采取積極措施,一麵則奏請出兵朝鮮,對抗日本,並鎮壓亂黨;一麵立派統領水師提督丁汝昌、道員馬建忠和朝鮮問議官魚允中搭乘“威遠”、“超勇”、“揚威”三艘軍艦東渡朝鮮,調查此事。

7日清廷批準了出兵計劃。

丁汝昌、馬建忠和魚允中的調查船隊於8月10日到達朝鮮,便發現日本先遣軍艦“金剛”號已先一步到達。

8月12日,日軍抵達朝鮮仁川港。來得真夠快的。

丁汝昌等人經過偵察,斷定大院君為壬午兵變亂首,並且已經明顯感受到了日本的威脅。14日,丁汝昌帶回馬建忠極力主張出兵朝鮮的報告——“乘迅雷之勢,直取王京,掩執逆首”。

迅速撲滅兵變,消除日本出兵的因由,成為大清策略的關鍵一步。

日本人也在搶時間。為防中國幹涉、半途而廢,井上馨訓令花房義質“一秒也不要猶豫,馬上進入京城(漢城)”,以求速決談判,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說。

16日,花房義質率1500名日軍朝漢城靠近,準備強行進城與朝鮮政府談判。

17日,由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和統領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3000大軍出發,張謇、袁世凱等後來的風雲人物,就在這次出征大軍之中。

19日,朝鮮大院君被迫同意日軍入城談判。

20日,清軍大隊抵達朝鮮,在仁川西麵一百二十裏處的南陽府馬山浦登陸,與馬建忠等會合。

* * * * * * * *

中日兩軍齊集朝鮮,在此——玩起了太極推手。

雖然一時很狂熱,但因為考慮到朝鮮作為中國屬邦的地位,以及夾在中日俄三大國之間的特殊地理位置,鑒於自身羽翼未豐,日本本來就是“走兩步試試”的。現在大清有動作了,反而不敢輕舉妄動了。

中方也不想與日本發生衝突(避免與日軍衝突是在朝清軍的基本方針),隻要消除日軍動手的把柄,壓製住日軍,完全可以控製局勢。

思路、策略,與台灣守衛時如出一轍。

* * * * * * * *

日本人所期望的朝日談判開始了。

日本一下子提出了七項條款,包括懲辦壬午兵變凶徒、對日本遇害僑民和各種損失給予賠償、增開通商口岸和駐兵權等,並威脅朝鮮政府以三天為限答複。朝鮮一麵找種種借口一再拖延,一麵暗中準備動員全國兵力擊退日本軍。

22日,花房義質率日軍撤出漢城,以示談判破裂,再次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看這困勢,好像真打算按照如果談判破裂就訴諸武力的原定計劃,對朝鮮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