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對海軍極為珍視,說不上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也是待遇優渥、恩遇有加。
光從北洋海軍的編製品秩上,便可以明顯看出大清朝廷的大方。
光緒十四年,海軍衙門奏定官製,設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經製外委等官。
查閱資料,由於海軍成立得較晚,在大清官製的記載中是單列的,但應該是對應早有的武官品秩(職務、官階、銜)。我試著對比了一下:北洋提督,按“提督軍務總兵官”的規定,是從一品。兩個總兵官,按陸軍的鎮守總兵官,就是正二品。五名副將,都是從二品。其它設置的參將遊擊人數不等,參將,正三品,遊擊,從三品。
看一個人官大小,比較複雜,得仔細分析。這麼簡單說吧,林泰曾和劉步蟾,按實際職務雖為管帶(艦長),但官階為左右總兵,基本品級為正二品,這樣一來,可以理解為兩人屬北洋艦隊級領導,是兼著艦長的,打起仗來,還能指揮分兵作戰或擔任分艦隊指揮員。
平步青雲的方伯謙管帶,副將銜,從二品級別,都相當於副省級了。厲害吧?
按編製的基本品級,再通過加銜,高定一兩級待遇的也比較普遍。丁汝昌雖應為正二品,但也曾給加到了正一品,尚書銜。那就是部長級的提督了。
當時日本海軍與現在的職級軍銜基本一樣,艦長為大佐(上校)。想想吧,要是以官銜壓人的話,一個管帶能頂日本海軍一群艦長。
當然,人家遇到大清海軍,是實實在在按艦長與管帶相對等待遇的。對林泰曾、劉步蟾,則按艦隊副職(或分艦隊長官),少將軍銜待遇。日本艦長東鄉平八郎大佐的軍艦在海上遇上“鎮遠”,一看旗幟是林泰曾總兵的座艦,馬上首先敬禮,就是按這個關係來的。
按規定,北洋有提督一、總兵二、副將五、參將四、遊擊九、都司二十有七、守備六十、千總六十有五、把總九十有九,一個規模不大的艦隊,數一數,七品(這才實際相當於現在的艦長)以上官員就有272人!
這哪是艦隊,整個一個官僚機構。
大清朝派“官帽子”,還真是舍得呀。
單純與陸軍比官大小,感覺還不夠驚人的話,再考慮到升職過程,估計就足夠震憾了。
大清軍官好當嗎,升職容易嗎?回答是:不好當,不容易。搞不好,官沒當,人先死掉了。
別看大清兵少、官大,一個總兵才管不到一萬人。但是,這些總兵卻不可能是一日“煉”成的。就是熬,一個職位也要熬很多年。淮軍、湘軍,還有一部分綠營的總兵,包括很多人還是虛銜的“記名總兵”,基本都是與丁汝昌同期“入伍”的,哪個不是身經百戰,提著腦袋過來的,哪個身邊不倒下一大片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