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設想,可以稱為大清水師藍圖的2.0版本。
李鴻章與丁日昌認識一致、聲氣相通,可能也是在丁日昌設想的基礎上,更為具體地進行了計劃。
李鴻章大人的設想,可稱為改進細化版——2.0.1版本。
到此,大清的水師藍圖基本成形了(但還沒有最終形成)。
別看都是“三大水師”,這個2.0.1版本專指外洋,與曾國藩提出的外海、內洋、裏河三大支水師建設的結構全然不同。
三個版本,體現的是海軍建設重心的轉移,也體現了大清國防與海軍建設上的思想變遷。
隨著李鴻章的上書得到了朝廷和多數大臣的認可和讚同,加強海防建設的決策終於定下來了。
朝廷決定:減江防,建水師,建真正的外洋水師。
這次以北、東、南三大洋海域為區域籌劃,專門著眼於海上作戰。
不但要建海軍,而且一建就要建三支:北洋水師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水師負責江蘇、浙江沿海,廣東水師負責南海。(後又從南洋水師中獨立出來一支福建水師,又稱福州船政水師,守衛福建沿海。)
北洋大臣李鴻章終於能著手創設北洋水師,經營大洋。
這以後,李鴻章實質上還將承擔整個大清海軍的大任,親自實現強軍救國的夢想。
在海洋水師的建設上,朝廷說辦就辦,超前的急切。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楨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
事不宜遲,先搞起來再說。
但水師建設是項綜合性的大“工程”,空前的大事業,還要講科學、講步驟,人員不可能一哄而上,項目不可能全麵鋪開,資金也不夠遍撒胡椒麵。
南洋大臣沈葆楨提出了一個更為科學的策略,“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
身為南洋大臣的沈葆楨,能不拘於南洋一隅,胸懷全局謀劃,實為可貴。加上其他一些大臣也有同樣考慮,或支持這個意見,逐漸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可分輕重緩急,先建北洋,強化京師守衛,也有利於培養軍官、鍛煉隊伍,以後再行擴大。
考慮到中國當時的主要假想敵是日本,北洋水師負責守衛京師,朝廷同意采納沈葆楨的建議,先創設北洋一軍,等北洋水師實力雄厚後,“以一化三,變為三洋水師”。
這一決策,應該說線路圖很清晰,計劃是十分可行的。
按照我們當前的說法,這叫“滾動式發展”。
至此,大清的海軍建設藍圖升級到3.0版本。
大清國海軍藍圖已經繪就,發展思路已經清晰,決定成敗的關鍵隻有一樣:
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