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早睡的爺爺奶奶今天也沒有睡,而是依照老習俗來守歲。
大伯和爸爸正陪著爺爺在炕頭聊著天,奶奶和另外幾個老人家在看小牌兒(東北的一種傳統的娛樂項目,類似於撲克麻將,不過打法略有不同)。奶奶麵前堆了不少零碎的鈔票,看來今天運氣不錯。
和爸爸、大伯還有爺爺四個人坐在一起聊了很長時間,聽爺爺講了一些過去的故事。
陳雨明白,年三十的守歲,真意不在娛樂,而在於思考與總結。一年裏種莊稼有什麼經驗,做買賣有什麼教訓,上學的有什麼長進,上班的有什麼心得,尊老愛幼做得怎麼樣,對待鄰裏有何虧欠......一家人都把一年來藏在心窩子裏的話全掏出來。這時候才真正對已逝去的如水年華產生深深的惜別留戀,又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
正像古詩裏描述的那樣:\"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這種思考與總結,逐漸就引出了辭舊迎新的鮮明主題。
眼看著到了12點,餃子早已經包好,牌局也都收了,酒醉的家夥們也都清醒過來,王小軍、劉輝幾個人又把長長的鞭炮掛到了大門上。陳行這些孩子興高采烈地跟在後麵忙活著。
遠處,叮叮咚咚的鞭炮聲已經不斷地傳來,美麗的焰火也不時地劃過夜空,新年即將到了。
幾十口子人聚在院子裏放鞭炮,歡笑聲此起彼伏,年味兒已經充盈在空氣中了。
重生前的陳雨後期經曆的年可以說是索然無味的,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步伐的加快,鄰裏之間的隔膜已經逼著傳統的年節節敗退,幾乎是沒有立足之地了。年味寡淡,讓人提不起過年的興致。越是如此,陳雨愈發地越懷念舊時故鄉過年那濃濃的年味。
看著眼前的場麵,陳雨的眼睛濕潤了,眼前的景象變得模糊起來。
在故鄉,年是最被大家看重的了。剛踩臘月門,村裏人便被種種過年的信息撩撥著,在街巷或路口相遇,一定會互相打問過年的事。殺不殺豬,宰不宰羊,買多少鞭炮,備幾桌酒席......相互交談的話題就沒完沒了。孩子們也在玩耍的間隙,互相透露自家大人已經許諾了什麼,神秘又一本正經地掰著指頭盼年,甚至展開想象的翅膀編織起過新年的童話......看似人們是被臘月日益臨近的年訊所激動,其實這一切的根子並不僅在臘月,而在於一年四季的積累。
而這種感覺,現在在城市裏已經很難找到了。
年味是內蘊外顯的東西,如同酒味,它不是從外邊添加進去的,而是在釀造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這個釀造的過程,看起來簡單,若仔細考察你會發現其中的一些奧秘。
口袋裏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打斷了正在遐想中的陳雨。
外麵的鞭炮聲讓陳雨聽不清電話裏的內容,急忙轉身回到了屋子裏。電話是林惜雪打來的,說要找媽媽,陳雨把電話給了正和大娘煮餃子的媽媽。
原來,小丫頭是給媽媽拜年,接電話的媽媽臉上都樂成了一朵花一樣,幸福得不得了。
等媽媽放下了電話,和小丫頭聊了幾句,想要給林南風和楚婉函拜年,沒想到小丫頭提出了異議。非讓陳雨再把電話打過去才算數。
沒辦法,隻能再次把電話打回去。
接電話的是林南風,沒等開口他就先哈哈大笑起來。兩人在電話裏聊了幾句,陳雨給林南風和楚婉函拜了年。
這時,放炮的人都回來了,餃子也煮好了,電視裏新年的鍾聲也敲過了,在中國人心中,真正的新年也終於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