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孫度開墳得奇書 贈董卓獲官鎮遼東1(1 / 2)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十常侍禍亂朝政,地方割地兼並土地,天下之亂蠢蠢欲動,漢靈帝劉宏不問政事,沉溺酒色,寵幸宦官。

當時在河北一方有姓公孫一族,上下老小幾十人勤勞力作,在河北冀州一帶頗有聲望,雖算不上豪門貴族,但多年盤桓在此也頗受到當地人的認可。漢朝由盛轉衰,又逢多災之年,連續幾年菜糧物價飛漲,公孫一家以種地為生,恰趕到這等年歲便售囤糧獲以大利,公孫一氏由此在這一帶獲勢。族長公孫延心地慈悲,恰逢亂世將至,朝廷賦稅繁重,便讓在此做工出力的眾百姓減地田賦三分,一時之間周圍百裏之人均聞聲相至,望求公孫家中田地用以耕種生存。此事便傳到冀州太守韓馥耳中,曾至得知在自己領地處竟然出了個受人愛戴的地主,便傳人前去邀來拜見,公孫家雖然富裕,但是在政治上卻沒有什麼建樹,公孫延看透朝廷腐敗,也不想為官走仕途,但太守召見也不好不去,便領著自己的兒子一起去冀州參拜韓馥。

公孫延的兒子公孫度,時年正十八,身高七尺,自小學武,使一支鐵鷹槍,不喜讀書卻有驅虎之誌,公孫延常謂人道:“我兒非凡夫之人,但生性好急,久而久之必不能為人所容。”時常與此勸慰其子,無奈公孫度年少氣盛哪能聽得進去,依舊我行我素。其子每日在家習武,時常與家院中腳夫佃戶比劃拳腳,公孫延見兒子雖然不喜讀書但起碼天天勤於練武,加上恰逢亂世將臨,自家雖然業大人多,終不敵山匪亂徒,便有心點撥其習武護家,就在附近找了名武師前來授課。這武師本來也是仗著身上有點拳腳想在這富戶人家混口飯吃,來了自然想顯示出武藝。這公孫度每天自己閉門自學哪知外麵山外有山,經這武師一路槍法使出來,看的公孫度是大為驚愕,方知世間高人遍地,自己尚是井底之蛙。從此狂妄之心銳減,安心與武師學藝。這武師本想是富戶家人愛武,敷衍幾日待他失了興趣,便能留在此處作為護院武師給自己尋口常飯,哪知這公孫度卻不是單單的學藝防身,隻是一味的拉著武師對練。那武師身無旁技,隻是擅長使槍,將所會的十八路鎮山槍法青囊傳授與公孫度,這公孫度雖不善讀書,但習武卻比常人勤奮,沒幾日便已將這十八路鎮山槍法操練嫻熟。這十八路鎮山槍法是世間最常用的武學,相傳此槍法由秦末名將章邯所述,章邯本是秦朝的一名文官,秦末農民起義四起,秦朝又無良將可禦,章邯一夜之間為朝苦思,竟然領悟出一套槍法,初上戰陣就在驪山擊敗了陳勝領導的起義軍,這槍法便稱之為鎮山槍法。流傳後世已經成為習武之人必學的一套武藝,一共有十八路,當然章邯也不能是靠這流傳後世凡人必學的十八路槍法走天下,這鎮山槍法隻是章邯當時將自己的武藝簡化後發散全軍,讓秦國的士兵都學會一些皮毛功夫,才能四處鎮壓起義的民兵,這槍法也流傳到世間。雖然章邯有如神助一般自學成名將,但終究不是楚霸王的對手,巨鹿一戰被楚霸王擊敗後神力再無,後連戰連敗,最終反叛朝廷投降了楚國。

公孫度初見這槍法也是心中一震,但隨著自己能慢慢掌握又勤於練習,自己也能將這十八路槍法使的出神入化,便不屑於授藝武師,學成之後便整天想尋人打架試煉武藝。

這次太守韓馥召見公孫延,公孫延本不想帶其子去,但公孫度早已在家中待的煩悶,三番幾次提出要應征討賊,加上附近****不堪,時常有流民在官路此截殺富戶,公孫延便想帶著公孫度一起去一麵為了防匪,另一方麵也讓他去州府看看,好知曉自己斤兩,平平他的戾氣。次日一大早,公孫度早早的提槍跨馬,在門口守候父親,公孫延知曉回見太守一路不可大意,便讓一小童攜帶個籮筐,將準備的錦盒放置於籮筐之中,與小童二人均騎馬而行,粗衣淡飯。公孫度見謂之父親:“我等本是此處富戶,今日回見太守父親如此打扮豈不是失了身份?”其父道:“執絝之人安知世間動蕩,你我如錦衣玉食走這一路豈不是自找麻煩,如今黃巾亂黨在冀州四起,流民山匪遍地,我等地處偏僻尋得這片安寧已實屬不易,這次出行務必小心免得惹禍上身。”公孫度聞此笑曰:“何處能有歹人相襲,我日夜習武等的便是此時,隻怕他無人相擾。”聽的那隨身小童一個勁的驚詫不已,公孫延見此也便不多說,三人一行便出了山穀往冀州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