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逐出師門(1 / 3)

雖然張本初不知道修緣道長為何會在此時選擇將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自己,但卻清楚現在是他要做出選擇的時候。這個選擇來的如此突然,以致他根本無法對此做出任何準備。去或留,這顯然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抉擇!

其實對於修緣道長而言也何嚐不是一個抉擇。張本初這個弟子的確無可挑剔,仙資根骨可能無法與那些千年萬年不能一出的妖孽天才相提並論,但也算是一根不錯的仙苗,在芸芸眾生裏也算少有。其次,其心性在修行者中更算上乘,暫且無論其眼下所表現出地對天地大道的執著,單是舍身救師這一點勇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這需要一種大無畏的勇氣,一種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勇氣。舍身救師不過僅僅是當中的一個縮影罷了,猶如一斑可窺得全豹,可以想象將來若是在修行一途上遇到艱難險阻,這股勇氣定能助其一臂之力。

實際上,修仙長生本就是在與天地奪造化,與世人共爭渡。修行到最後關頭,倘若不勇猛精進,不僅會有不進則退的可能,還會有舟覆人亡的危險。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至死守護心中信仰的勇氣,隨時都有可能身死道消,一生努力將此付諸東流。唯有大勇氣者可登峰造極,問及仙神。當然能否走到那一步,還有諸如運道、機遇、天資、毅力等其他諸多要素,但卻也不難看出勇氣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修緣道長改變主意真正接納張本初為徒的原因之一。

可惜他屬於邪道,且是一名隨時會遭遇襲殺的邪修,張本初跟隨在他的身側隨時都會冒有生命危險。如果是早前,修緣道長倒是不以為意,隻是將其作為修複自身先天不足的一味主藥罷了。可自從承認張本初這個弟子後,修緣道長卻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仿佛年輕父親在孩子出生的瞬間便從某種“自由狀態”脫離從此背上為人父的責任。身為師傅,修緣道長也不得不為自己弟子的前程考慮。

這也是邪修不同於魔道的地方,魔道中人對他人凶殘,對自己也狠,對門下弟子更是擅長以“巫人養蠱”之法進行磨練,因此一門魔道最後能剩下的往往僅僅寥寥數人。而邪道門人盡管也大多心性殘忍,但對於自己門下弟子卻大多待如親子,甚至有史記載“師長先去,弟子承其妻女”這種正道中人所不齒的荒唐之事。因此,邪道興起之初,曾有“亦正亦魔”的戲稱,不過因為邪道行徑大多過於乖戾,正魔兩道都不願承認與其有任何瓜葛。可正是如此,卻讓邪道數次逃過了正魔兩道的清算,得以傳承至今。

《真龍水皇經》乃是一門仙佛正宗早已失傳的上古絕學,修煉此功法自然無需擔心將來無法拜入仙佛正道門下,因此修緣道長心底相當希望張本初能夠拜在某個修仙大派門下。得到門中資源輔助,潛心修煉,將來若成就一番偉業,他這個師傅即便是在不久即將到來的劫難中身死道消也能含笑九泉,臉上有光。況且,張本初所學乃是上古正道功法,自古正邪不兩立,即便現在不做出選擇,將來師徒二人也會因為所信奉的天道大道至理不同而勢必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戰,這並不是修緣道長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思前想後,修緣道長決定向張本初袒露自己的真實底細。當然,修緣道長之所以決定如此突兀地告訴張本初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在其最近修行進行周天演算時發現一場專門針對他的劫難即將到來。

此劫醞釀已久,並非一次簡簡單單的小災劫,乃是對他此前所犯下的全部罪孽的清算。牽涉到因果罪業,此類劫罰往往是最恐怖的,即便任你神通再大,在沒有成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逍遙之身以前,都要受到因果業障的束縛,一個不小心就會有魂飛魄散的危險。因此,修緣道長不得不提前做出準備,以免在劫至之時,反倒亂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