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
蘇省,石城航空航天大學
李達明剛到5:30就和宿舍的幾個同學趕緊拿起了搪瓷飯盆,準備去食堂吃飯。為慶祝香港回歸,晚上學校在體育館搞了大型慶祝活動,先是文藝表演,邀請金陵音樂台的陶侃主持,然後集體收看香港回歸儀式。
石城是蘇省的省會。李達明也是蘇省人。蘇省在長江下遊,在全國赫有名,經濟比較發達,特別是蘇南鄉鎮企業發展模式,全國知名。不過李達明不是蘇南人。他出生在蘇北腹地名城——淮市的一個小鎮,平和橋,不對,正確說法應該是出生在距離小鎮平和橋還有十幾裏地的小村莊裏。
小村莊地處幾鎮交界,偏僻而又閉塞。人口很少,隻有十幾戶人家,都一個圩子裏,四周是一個圓形護村溝,解放前溝水很深,主要是為了二皇(偽軍、憲兵)和土匪。護村溝外就全部是農田,土地肥沃,稻麥兩季輪作。解放後也是有名的噸糧田,每到收獲的季節,遠遠望去,一片金黃色中,一個小村莊綠樹隱隱,炊煙了了,倒也讓人留戀忘返。
李達明家在那個村裏還是很有名的。有名的原因是複雜的。
解放前,李達明的曾祖做過莊頭,替城裏地主看地,雖然不識字,但在周邊幾個村素有威望,大家有什麼矛盾總喜歡找李老爹調解。要解放了,城裏的地主要賣地向南逃跑,李達明的曾祖父也不知道,看地價便宜,就把攢了一生的錢全部拿出來買了五十多畝自己家種,又買了驢子、騾子。沒到半年解放了,李達明家地被沒收了,牲口也被允公了,曾祖父差點定為地主被打倒,後來由於沒有出租土地,就被定成可以改造的對像——中農。
後來雖然成份不好,但因為李達明爺爺上了私塾,識字,李達明的爺爺也曾經在村裏做過村長、支部書記,人稱李大胖子。
因為家庭成份不好,曾祖父就給李達明的爺爺在距家十幾裏地的運西找了一個貧農家的女子為妻子,她就是李達明的親奶奶。李達明的奶奶家在河西,河西地勢較低,圩蕩水麵較多,李達明奶娘家沒有地,也不會種地,住在運河邊,主要靠在水上給別人打零工、做女紅討生活。因此,李達明的奶奶雖然性格柔順,女紅做得也很出色,結婚時繡的枕頭、鞋、被麵,十裏八村的大姑娘小媳婦看了都說好,羨慕地不得了。但因為她不會割麥,不會插秧,更不會耘耙等等,李達明的曾祖父、曾祖母都不太喜歡她。也許是心情抑鬱,也許是身體不好,也是醫療條件差,也許是其他原因,李達明的奶奶在生下李達明的父親後就病了,病得很重,不久就去世了。其時,李達明的伯伯四周歲,李達明的父親不滿兩周歲。
在李達明的奶奶去世不到一百天,李達明的爺爺又和鄰村一個小他七歲的女人結婚了,又生了五個女兒。就把李達明的伯伯與李達明的父親扔給李達明曾祖父撫養。李達明的曾祖父共有七個孩子,二男五女,李達明的爺爺是老大。最小的幾個孩子與李達明父親差不多大小。李達明的伯伯因是長房長孫,李達明的爺爺非常喜愛,家裏的孩子都不上學,隻給他上學,結婚後還在上高中。
李達明的父親可能是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身體一直瘦弱,幼時經常生病,性格內向,少與人往來。家裏人口比較多,不要說是糧食,就是米糠也根本不夠吃。李達明的父親身體總是不好,因此也沒有上過學,經常是一個人拎著籃子、或者是小筐,到田野裏挖草根充饑,或者是春天時偷摘些蠶豆,夏天裏掰點玉米棒頭、玉米杆子,秋天到了挖點胡蘿卜(李達明他們家水田多,旱地很少,蠶豆、玉米、胡蘿卜這些作物隻是十邊隙地長一些)。
就這樣,像一株沒有人料理的野草,李達明的父親慢慢地長大了,到了結婚的年齡。李達明的母親,是鄰村胡家的長女,不識字,但也是個能幹的女人。本來李達明的外公不喜歡李達明的爺爺,加上李達明的父親長得又瘦又矮,不願意把李達明的母親嫁給李達明的父親。後來李達明的曾祖父親自到胡家去了兩趟,又把李達明父親的年齡瞞了兩歲,胡家才同意。不久李達明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就去世。
1974年李達明父母結婚,1975年10月生李達明,12月一家三口,因為分家,帶著20斤小麥搬離祖屋,沒有地方住,最後借居在同村一戶人家的廚房裏。1977年5月李達明有了妹妹李達青,1979年7月李達明的弟弟李達俊出生。
1978年,李達明的父母也在村子外麵蓋了三間半磚半土半草半瓦的房子,雖然簡陋窮困,終於可不再借居在別人的屋簷下,一家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