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美的‘書生’(1 / 2)

私塾的冬假已經結束,夏懷瑾把收拾好的大包袱往肩上一背,險些直不起腰來,她這包袱雖不算重,可揣了幾件鼓鼓囊囊的冬衣與零碎之物,也是形容大的很。

她把包袱朝背上挪了挪,確定穩固了,就滿意地走出了家門,往滄州縣的方向走去。

她家在落霞鎮與滄州縣的交界之處,也算是交通活絡,人馬眾多,她爹夏鴻誌便在這裏開了間“汲古書齋”,算下來也有十餘載了,因地處交界之處,書齋生意倒也不錯。

你說夏懷瑾她爹為何放心她一個十三歲的小丫頭獨自步行去縣城私塾?因為夏懷瑾現在一副少年小書生的打扮,個子不高也不甚起眼,最重要的是,夏鴻誌早給了她坐馬車的銀錢,吩咐她坐以前常坐的那一輛。

可是,她把這車錢偷偷攢了下來,攢下來幹嘛呢?夏懷瑾得意一笑,當然是買些翠玉珠釵,胭脂水粉啦,遇上好看的衣裳也可以買著,況且私塾離家也不算太遠,走上半日便可走到。雖然她去私塾上課期間也穿不了好看的女裝,也用不了飾品一類。哼,想到這裏,夏懷瑾就有些忿忿,又有些心酸。

她爹年輕時就酷愛文學,雖沒有考上功名,也並未計較什麼,便在這落霞鎮開了個書齋以做生計,後來娶了她娘,準備生兩個娃,女娃叫懷瑾,男娃叫握瑜,取‘懷瑾握瑜’之意。後來她娘早早地去了,那時夏懷瑾才不過一歲多還沒記事,夏鴻誌一人把她拉扯大,怕獨女委屈,自己又沉迷書籍,也就沒有再娶。於是她的‘握瑜’弟弟也就沒來得及出生。

夏鴻誌便把他培養才子的心思全用在了她身上,不求她考功名出人頭地,畢竟女孩也考不了啊是不?隻想她能多學些,學好些,學的全方位些,也就抒發了他遺憾之情。

夏老爹便把夏懷瑾塞給了自己昔日同窗兼好友,他們滄州縣大名鼎鼎的教書先生鄭端平,並向鄭先生保證,懷瑾終日扮作男裝,絕不露陷,小女娃老實也絕不給他搗亂子。帶著好禮求了幾次三番,鄭先生念在同窗之情,懷瑾年幼喪母著實可憐,且夏老爹奉書成癡,也就答應了下來,但堅決沒收送來的禮,隻跟夏鴻誌說以後交個例行學費就行。

夏鴻誌喜的不行,如今夏懷瑾在鄭先生這私塾裏也學了兩年多了。

回憶被小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叫賣而打斷,夏懷瑾瞅到了一個賣首飾的小攤,眼前一亮,拖著步子挪了過去。

左右打量了一圈,都是些豔俗的貨色,搖搖頭正準備離開,突然餘光瞥見角落裏一對小巧的白玉耳墜,拈在手心一看,這耳墜隻有青豆般大小,在陽光的照射下,白玉內部竟能看出一點點碧翠的顏色,小巧玲瓏,很是可愛。夏懷瑾雖然沒有耳洞,但對這對白玉耳墜確非常喜愛,付了銀錢,將耳墜收入懷中內縫的口袋裏,又心愛地拍了拍口袋,這才繼續上路。

她這一路磨磨蹭蹭,到了私塾,已經是下午了。沒顧上吃飯,就匆匆進了自己的小房間。私塾的大院內設有幾間小屋,像她這樣家不算近的學生可以暫住在學堂,上十天學就可以回家休假兩天。她把巨大的包裹往地上一放,整理好了東西就拿著書進入學堂內溫習。再過兩日正式開堂,鄭先生可是要提問的,到時回答不出可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