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2 / 2)

“海總,對不起,辜負您的培養了,我自己開了個網店,家裏催著結婚,買房,您知道,生活壓力也比較大,所以……。”小王低著頭不敢看我。

我非常理解小王,人往高處走,我一點也不怪他。

“小王怪我,自己水平有限,讓公司發展太慢,不能給員工提供高薪和發展平台,以後公司發展狀大了,再回來。”

“姐,我能這樣叫你嗎?你知道嗎,看到蘋蘋他們幾個沒什麼政績還受到特殊待遇,我們心理特別不平衡,所以我們幾個就想自己比她們強多了,不如自己創業。”小王眼裏含著淚花看著我。

小王本質不壞,有點技術,是個能吃苦的年青人,有時愛耍點小聰明,但是我沒有權利限製年青人的發展,我也不會向很多老板那樣向大家描繪一個美好虛幻的藍圖,給年青人洗洗腦,等大家清醒後再加針麻醉劑,這些手段都是我不屑的,我更願意和員工真誠的相處,公司是有清晰的願景,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確定的五年目標是否一定會實現,所以我也不想耽誤別人的大好前程。但是我深知蘋蘋她們代來的蝴蝶效應還在進一步發酵,隻是我不知道下一次會是誰,會是什麼事。 我拍了拍小王的肩膀, “以後遇到困難回來找我。”

小王和大劉辭職後,網店的另一個店長小凡來找我。

“海總,小王和大劉離職前煽動他和公司幾個網店店長一起創業開網店,因為他們都有技術,一直在公司從事互聯網運營,利潤對半分。但是我們都沒同意。”

“為什麼?”我平靜的問,因為我一點也不好奇。這是現實中年青人的必然選擇。一個什麼也沒有的個體網店即使拋出再多的誘餌,和商城還有公司的運作相比,平台還是差了一大截,況且網店是否盈利,還是個未知數,公司這麼多人經過幾年的努力才走到現在的規模,一個個體網店掙個快錢也許可以,但是發展可能就談不上了。所以選擇留下早在我意料之中,根本不必做什麼思想工作。小王和大劉早就私下結盟,沒有挽留的必要了。

“他們那個個體網店,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向大家許的諾能否兌現我們都不敢相信,再說在公司這麼久了,肯定比小王那有發展,我們也沒必要跟著他出去冒險。”

“安心工作,個體網店以後越來越難生存,互聯網店從幾萬家到現在幾千萬家,如果沒有一定的推廣費,光有技術根本不夠,還有庫存壓力,這些管理經驗可惜小王和大劉並沒有看到,所以他們這三年在公司白學了,用不了半年你就會看到你們的選擇絕對正確。”

小王和大劉的行為是現在年青人的通病。在一家公司工作得久了,自以為積累了一定的資源、技術、人脈,感覺自己完全可以另立門戶,但是他們往往忘了最關鍵的一環,財務管理,普通員工不涉及財務就無法涉及一個公司的核心問題。在公司9.9商品業務量的驟增下,他們看到的是前台輝煌的景象;公司每天以上萬單的發貨量排名全市前三位,員工從幾人驟增到幾十人,月銷售從十幾萬驟增到上百萬,他們看到的是月月銷售的遞增,和各路媒體的跟風采訪,可是他們沒有看到後台的巨大壓力;公司庫存商品從十幾萬驟增到幾百萬,工資從幾萬驟增到幾十萬,資金的壓力讓我幾乎天天奔波在各大銀行和貸款公司間,和朋友間的相互拆借以保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他們沒有看到我和樊慕樺在各個供貨商間的關係維係,為了獲得廠家最大的支持和欠款,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在各個廠家間拜訪,公關、接待;為了快速開發新品,我幾乎每月都泡在南方的幾個廠家裏一起研究新品、打樣、修改、反複溝通,這些都是他們看不到的,但這些也是運營9.9商品最核心的問題。想在9.9元市場裏掙口飯,必需把握商品、運費、庫存三大要素,光有技術是不行的。可惜小王和大劉在公司工作了三年也沒有看懂一個不起眼的9.9元互聯網市場的真正核心。

也許他們到失敗的那一天,也沒有弄明白為什麼公司可以從9.9市場裏殺出條血路,而他們沒什麼成本,原想掙個快錢,但卻在失敗中告終。

半年後小凡告訴我,小王和大劉鬧崩了,網店賠得一塌糊塗,為了還債,小王房子也賣了,大劉去了外地跑了業務,小王幹起了網店代運營。這是年青創業者的通病,這個經驗教訓是他們在成長道路上必經的,也希望他們能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差距,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