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親政已經五年了,從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成長為二十一歲的青年,但是大婚五年來,居然沒有子嗣,後宮那麼多的佳麗沒有一個能懷上龍種,這就使得人們不免懷疑起皇上傳宗接代的能力來,一部分剛正不阿的大臣建議從宗室中選擇良材作為嗣君,另一派大臣則認為皇上春秋鼎盛,現在不過是過於貪玩而已,早晚會有皇子誕生,兩派爭執不休,搞得朱由校很是頭疼。
朱由校的這個皇位來之不易,雖然他是先皇的幼子,但是母親隻是個沒有後台的小妃子,從小就被迫加入奪嫡之爭,幾次三番差點被太子一幫弄死,太子被李太後下藥弄傻了之後,勢力瓦解,削成彭城郡王,朱由校榮登大寶,成為傀儡皇帝,從此被李太後玩弄於股掌十年之久,期間所受的磨難難以計數,隻要他表現出稍微的不順從,就會被李太後廢掉,隨便找一個宗室子弟替換,這樣的生活經曆讓朱由校對宗室充滿了怨恨厭惡的感情,再加上後來江西寧王叛亂,更添這種反感情緒,他覺得宗室都是寄生蟲,除了窺測皇位伺機謀反之外基本沒有別的事了。
黃宗羲出了個主意幫朱由校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建議散落全國各地的藩王都集中在京城居住,一來方便管理,二來京城的生活質量也相對比較高,讓親戚們享享福也是應該的。
朱明皇朝的宗室很龐大,但是經過這一次的奪嫡之戰後,有足夠的血緣關係和實力問鼎寶座的都已經被幹掉了,寧王叛亂之後朝廷又借著這股風頭,辦了幾個和寧王過從甚密的王爺,所以現在親王級別的已經屈指可數了,這些王爺在封地都是為害一方的惡霸,占據了大量田產,欺男霸女作惡多端,地方官也不敢管,讓他們離開根據地去人生地不熟的天子腳下京城居住,那以後還怎麼作威作福啊,所以藩王們抵觸情緒很高,朱由校施展雷霆手段找茬辦了一個王爺之後,其他王爺隻好乖乖的搬來了,這種變相的削藩效果極好,既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又還地方清靜,百姓和地方官如釋重負,對皇上感恩戴德,朝廷大臣們也讚揚皇上處事英明,愛護宗室親眷。
這一切都賴黃宗羲的幫助,朱由校對此人的恩寵和信賴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但凡國家大事必先請教黃先生,他曾經對人說過,打天下靠劉子光,治天下要靠黃宗羲,此人的地位可見一斑。
還有一句話朱由校沒說,那就是大事不決問黃宗羲,小事不決問魏忠賢,能擺在明麵上說的事情都可以和黃宗羲討論,但是那些見不得光的事情就隻能找魏忠賢了,現在魏忠賢手裏掌握的欽密司,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位居重要部門的人員,手段高明消息靈通,做事一絲不苟,很讓人放心,給劉玀囉奶裏下毒就是欽密司的傑作,如果說黃宗羲是皇上光明的右手,那魏忠賢就是他黑暗的左手。兩人缺一不可。
朱由校讓魏忠賢把黃宗羲傳來,君臣三人共同商討如何安置劉子光,朱由校道:“如今天下太平,朕也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如今國朝帶甲之士百萬,耗費頗多,不知道如何安置才好。”
黃宗羲道:“地方民壯好辦,可以發他們一些遣散費,就地解散各自回鄉務農便是,北方的靖國軍和西邊的定邊軍都可以進行整編,淘汰老弱留下精壯即可。”
魏忠賢接口道:“如今朝廷三支能打的隊伍,北京大營魏國公的禁軍,北洋水師,還有定邊軍,三個裏麵倒有兩個是鎮國公一手辦起來的隊伍,等於說大明的安全就掌握在鎮國公手裏,進行整編肯定要裁撤人馬,這樣一來他們肯定不會樂意。鎮國公自然不會違抗聖命,但那些當兵的可就難說了……”
魏忠賢這家夥陰險的很,說一半留一半,還不如黃宗羲來的痛快,他開口就道:“劉子光年內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