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方麵的事情解決了,就剩下來自東方的威脅----高麗了,高麗人的舟師素有威名,想必此番會從海上出擊,直逼大明的山東半島,對於這個強大的威脅,竟然沒有人站出來說願意領兵東征什麼的,因為在場眾人都覺得那樣太沒有麵子了,對付高麗這樣的敵人,甚至連青島的北洋水師都不需要出動,劉公島的幾個漁民拿魚叉就能滅了,從南京城興師動眾的派遣大將前往,未免太小題大做了。
君臣之間很有默契的都沒有提高麗這檔子事,朝會就算過去了,劉子光稍微有點失落,因為沒有撈到仗打,不過換個角度一想也就釋然了,這兩年他在外麵東征西討很少回家,好不容易兒子降生,趙雯又懷孕了,他這個時候再度出征就有點太不把親人的感覺當回事了,自己又不是戰爭狂,何必每戰必上呢。袁崇煥這個人他很了解,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熟讀兵書戰策,擔任徐州軍都指揮使期間治軍甚嚴,練就了一支強軍,由他督師陝西總比自己這個沒讀過兵書,沒指揮過大型戰役的半吊子強;至於山東前線就更不用操心了,那裏可聚集了強悍的五萬徐州軍還有三萬北洋水師,任何來自於陸地或者海上的進攻都將灰飛煙滅,有祖大壽、滿桂、李岩等將領在那裏,隨便派個三歲小孩去為帥都能打贏,何況是在軍中很有威信的魏國公呢。
朱由校和劉子光的想法一樣,為了姐姐和小外甥著想,不願派姐夫出去征戰,另一方麵他也不想劉子光過多的接觸軍界,劉子光現在的勢力已經太大了,掌管了南廠、大內侍衛,五城兵馬司、北洋水師,手裏還有私人武裝紅衫團,以往幾次戰爭雖然頂著督師東南,督師西南的頭銜,但實際運用的部隊還是他的紅衫團,這次戰爭和以前幾次都不同,屬於大規模的陸戰,勢必要調動大批禁軍,如果讓劉子光為帥的話,在軍中的威信漸高,對他的成長極為不利,對皇帝本人來說也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
袁崇煥不打無把握之仗,這些年來南京朝廷對陝西的控製很弱,已經不知道當地的具體情況了,不過兵部裏還存著許多當年測繪的地圖,哪裏有山那裏有水草村莊都有標注,袁崇煥又差人找來一些經常走陝西路線的商人、鏢師詢問情況,根據各方麵情況製定出對敵的策略。
徐增壽也是一樣,臨行前和他的參謀將軍們對著山東河北的地圖製定出一整套的戰略戰術,因為劉子光參加過對滿清的戰鬥,所以被徐增壽拉著共同製定大戰略,跟著忙了幾個晚上。
出征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袁崇煥和徐增壽同時掛帥出征,皇帝帶領京中百官一同前往渡口送別,兩人喝了皇帝親自斟的壯行酒,毅然登船而去,隨身都隻帶了五百名標兵。
袁崇煥此去陝西,會在河南稍作停留,河南多年戰亂饑荒流賊橫行,即使現在也不太平,富有戰鬥經驗卻又找不到出路的老百姓比比皆是,袁崇煥打的正是這批人的主意,豎起招兵旗,就有吃糧人,別看隻帶了五百兵,隻要銀子和糧食管夠,不出十天就能募集到數萬勁旅。
屆時袁崇煥將帶領這批鄉勇進入陝西接手防務,陝西巡撫周正隆多年一直遊離在朝廷控製之外,但並無太大的野心,隻想做個太太平平的萬年土皇帝,當朝廷日漸強大起來的時候,他還是很願意歸附到南京治下的,現如今西夏大舉進攻,陝西軍孤掌難鳴,想必周正隆一定會乖乖交出軍權,聽候督師大人的調遣。
同理,徐增壽此去山東也用不著多帶人馬,山東前線自有數萬精銳徐州軍,那可都是常年和滿清作戰的老兵了,用起來得心應手,勝券在握,再加上鐵路和京杭大運河都一直通到山東境內,糧草軍械援兵的運送非常便捷,這仗要是打不贏才沒有天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