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阿哥和薑戌好不容易到了江南,自然要好好遊玩一下,他倆換上了方巾藍衫,在禮部官員和錦衣衛的陪同下遊覽久負盛名的秦淮風光,當然驍騎營的官兵也換上了明朝的服飾跟隨護衛。
漢族文化博大精深,滿人入關以後大力的吸收漢文明,管製禮製都師從明朝,漢文化最發達的地方就是江南,作為漢學高手的玄琪和薑戌穿上漢族人衫,學著南人的模樣拿了把扇子在手裏晃著,倒也有幾分江南才子的風韻,尤其是玄琪,模樣生的俊俏的很,在秦淮河邊一走,引得花樓上的姑娘們一陣陣的尖叫,貌似比當年的江南四公子還要受歡迎。
遊了一陣子,兩人覺得和北京八大胡同差不多,有些無趣,於是沿著秦淮河繼續向東,出了東水關之後又一片建築物,正是名聞遐邇的東林書院,五阿哥和薑戌相對一笑,對陪伴的禮部官員說想進書院參觀一下。
東林書院原本位於無錫,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號龜山)長期講學之地。“東林書院”名稱來曆與楊時遊廬山時所寫“東林道上閑步”這首詩有關。後來到了明朝中期,被罷黜裏居的顧憲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葉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錢一本等人,為繼承楊時講學遺誌,共同倡導儀捐款重建興複。並相繼主持其間,聚眾講學。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各三日。在講習之餘,間或指陳時弊,裁量人物,銳意圖新,自稱“東林人”,引起朝野傾慕。當時海內學者多以東林為楷模,影響極大。
閹黨當權之後,枉法禍興,詔毀全國書院,東林首受其難,先毀依庸堂。次年,書院被嚴旨全部拆毀,不許存留片瓦寸椽。東林講學等人亦被斥為“東林黨”而蒙遭迫害。
去年東林黨人奪取政權之後,錢謙益派人重修東林書院,無錫原址上建設一所書院,南京東門外也建造一所,稱為二部,伴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三公祠、東西長廊、來複齋、道南祠、東林報功祠等主要建築,和無錫的一部完全一樣,而且由於二部在京城郊外,所以前來就讀的學生比無錫的一部還要多些,整日裏充斥著莘莘學子的身影,書院的大門外就是秦淮河的小碼頭,乘著小舟可以直接遊覽秦淮十裏煙花地,正適合風流才子們居住學習。在這裏學習的年輕人都是全國青年學子中的翹楚,不論是才學還是家世,都不比城內國子監的學生們差,如果說國子監是北大的話,那東林書院就是清華。
一行人棄舟登岸,五阿哥仰望著山門旁的對聯抑揚頓挫的念叨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東林始祖顧憲成老先生的名聯。老先生真乃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啊。”薑戌賣弄著說道。
“薑兄所言極是,本貝勒對東林的故事也很感興趣,咱們不妨進去一遊吧。”五阿哥一拍手中的折扇說道。
陪他們遊覽南京的禮部官員就是東林書院出身,聽到滿清官員讚揚自己的母校當然非常開心,再加上侯詢交待過,隻要不是牽扯到軍事秘密的地方都可以讓他們去,所以對於五阿哥的要求他欣然允諾。
一行人大搖大擺進了書院,此時正是書院休息的時候,隻見滿院子的方巾亂晃,眾多的年輕人捏著書本搖頭晃腦的吟著走著,看到有官差打扮的人進了書院,書生們並不驚訝,天下人都喜歡到東林書院裏來轉悠轉悠,不管是外國王爵還是封疆大吏,還是尋常的讀書人,隻要是尊崇儒家文化的人,那東林書院就是他們心中的聖地,來個把微服私訪的官員實在是太平常了,他們根本連接待工作部不屑於做,要知道書院的山長可是當今內閣首揆錢謙益。
可是這一次的客人有些不同,尤其是前麵幾個護衛模樣的家夥,一身的腥膻氣味,腦袋後麵還垂了根辮子,蠻橫的推搡著擋在前麵的書生,氣焰極其的囂張。
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將這群來曆不明的家夥擋住,隻聽那群人中爆發出一聲質問:“你們大明的讀書人就是這樣招待友邦貴客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