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和控製方麵的問題也難不倒艾迪生,他仿照船舵的樣子在後麵加了個鐵絲控製的木質方向舵,本來想在竹籃裏裝一個酒精內燃機作為螺旋槳的動力來源,可是內燃機的重量太大,為了放機器就必須加固艇艙的整體強度,這樣一來重量一下子大了好幾倍,升空的浮力又不夠了,所以隻好用一副動力翼傘上的腳踏羅螺旋槳來代替,本來能做到如此已經很完美了,可是艾迪生突發奇想要換一種浮力更大的氣體試試,時間有限來不及研究氣體方麵的學問,隻好從鐵廠現成的氣體裏麵找,鐵廠煉焦車間的重要副產品是煤氣,這種氣體的比重好像比尋常空氣還重些,明顯不合適,還有一種氣體是煉焦爐的煙囪排出去的廢氣,雖然摻雜著煤灰等一些顆粒灰塵,可是經過簡單的過濾之後居然試驗效果奇佳,充在氣囊裏比爐子加熱後的熱空氣浮力大多了,興奮的艾迪生當即把這種氣體命名為“氫氣” 。
氣囊是現成的,氫氣是現成的,推進器也是現成的,唯一需要加工的是座艙和方向舵。在大小姐的直接幹預下,鐵廠的能工巧匠隻用了一天時間就把座艙和轉向係統弄好了。座艙用柳條和木頭做成,關鍵部位用鐵皮進行加固,方向舵是木質蒙薄鐵皮,四根鐵絲連接方向舵和兩根操縱杆,前後推動操縱杆可以控製舵板左右擺動,影響前進的水平方向。艙裏放了一些沙袋作為壓艙物,必要的時候可以扔掉以增加浮力。
最後的問題是飛艇的武備,弩車和蒸汽炮都需要較大的空間和很多相關的燃料或者彈藥,再說飛那麼高根本很難命中地麵的目標,所以隻配備了飛行人員的隨身佩刀和弓箭。
飛艇的主要任務是偵查、戰場觀察和軍事情報的傳遞,從旅宋國潛水艇上拆下來的無線電發報機被裝了上去,無線電收報機留在地麵上以便接收情報,調遣兵力。
艾迪生帶了幾個膽子大的助手親自試飛了一次,效果很好,隻是天上的氣溫和大風實在讓人受不住,下來之後他就讓人做了一身皮衣皮帽,還有罩在眼睛上的水晶防風鏡,又陸續試飛了幾次,在順風和無風的情況下飛艇的速度還是很可觀的,大小姐擔心劉子光在前線的安危,決定帶著新研製的飛艇和無線電上前線助戰。經過幾天的培訓,天資聰穎的彭靜蓉已經成了一名馬馬虎虎的無線電收報員,如果能有飛艇幫助偵查清軍的各種調度,然後及時傳遞給地麵指揮部,一定能夠幫劉子光,幫鐵廠取得一份不小的功勞。
彭廠主拗不過女兒,隻得派了五百人馬護送他們去前線,稱為鐵廠飛艇大隊,飛艇補充氫氣不容易,隻能裝了不少壓艙物飄在天上,地麵上用繩索拖著它前行,除了這艘飛艇之外還帶了三個沒充氣的熱氣球。
飛艇隊走了兩天來到兗州,一問大營裏的留守人員,原來戰線已經北移了,於是大小姐帶著飛艇繼續前行,直到碰上明軍的後隊才停下來,袁崇煥在百忙之中接見了鐵廠飛艇隊,交談中才知道明軍已經和劉子光的人馬已經失去聯係了,前方幾十萬部隊在作戰,五百人的小部隊單獨行動不大安全,所以飛艇隊暫時為袁崇煥服務,幾個熱氣球升上天空當固定瞭望哨,眼力好的士兵拿了千裏鏡坐在上麵警戒,方圓幾十裏的部隊調動都能盡收眼底,而飛艇則直飛濟南,偵查清軍的動向,艇上有兩名成員,一個是熟悉地形的明軍情報軍官,一個是飛行員兼無線電操作員艾迪生,兩人麵對麵坐在吊籃裏,腳踩著踏板驅動螺旋槳轉動,同時用千裏鏡觀察著下麵的情況。
飛艇借著南風很快來到濟南府上空,出人意料的發現濟南城已經被人占據了,而清軍正在拚死的攻城,擔任發報員的艾迪生拿起千裏鏡望過去,城頭上飄揚的正是鐵衛和效死營的旗幟,殊死的搏鬥正在展開,就連空中都能看見濟南南門上的一片慘烈的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