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前車之鑒,觀眾也不和嘉賓較真了,接下來的錄製順利進行。
不過其他嘉賓也沒有秦煊那麼誇張,在沒有思考時間的情況下,即興構思一段劇情已經是極限。
當然這些劇情,都很有水準,否則像是史軍濤和黎青青這樣的網文作者,隨口編上百來萬字的套路文,實在沒多少難度。
第一環節進行下來,六位嘉賓悉數過關,畢竟是最後一期了,就連不怎麼受歡迎的範永波,觀眾也沒有為難。
第一環節結束,出乎預料的是,主持人竟然宣布道:“大家已經見識到幾位嘉賓的即興創作能力,我要告訴大家,本期隻有兩個環節,下麵便是本期也是本季節目的最終環節,而這些嘉賓的即興創作能力,則與最終的環節息息相關。”
雖然觀眾們早就預料到最後一期會有所不同,卻沒想到會完全大變樣。
“節目組這是拚了啊。”
“也不知道最終的環節會是什麼?”
“每次一到這時候就吊胃口,鄙視節目組。”
休息了十分鍾,主持人再次回到台上,見觀眾已經有些不耐煩了,拿起話筒笑道:“下麵我們就要迎來最終的環節,在這裏,我要簡單介紹一下。”
“最終環節,是由九位嘉賓一起參與,而內容,是現實的社會故事,這次故事不僅會由現場的觀眾投票,播出之後,還會征集網友投票,最終得票最高的作品,會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上映後最終所得收入,將全部投入到貧困學區的教育上。”
規則一出,觀眾都震了一下,節目組這手筆很大啊,而且不管節目組這樣做究竟是吸引眼球,還是賺口碑,最終結果總是好的。
“支持!”
“節目組,說話要算話啊。”
“節目組要是說到做到,就算是為了炒作,我也點讚!”
秦煊也沒想到節目組竟然會想到這樣一個規則,能夠助推公益事業,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值得提倡的。
三位特邀嘉賓顯然是早就知道了最終環節的規則,否則以沈襄的地位,不太可能接受節目組的邀請,如果有誠意就能請得動,那沈襄就不用吃飯睡覺打豆豆……哦不,寫書了。
聽到規則之後,秦煊就開始思考,他記憶中有很多電影符合要求,反應社會現實,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原來世界中,陳凱歌指導的首部電影《黃土地》,然後是李楊執導的《盲井》。
但思來想去,他覺得在節目上拿出這樣的作品,又有些不太好。
《黃土地》所講的故事,是一個關於陝北農村地區娃娃親的故事,反應了19世紀八十年的地方風俗,當時震撼了很多人,不過出現在眼下的節目組,有些不太合適。
而《盲井》這部作品,兩個生活在礦區的閑人靠害人賺錢的故事,人性的複雜黑暗和殘酷,在鏡頭下顯得異常淩厲。
秦煊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放棄將這部作品拿出來,他最終選擇的是更為人所知的《一個都不能少》。
這部電影不僅使用了一班非專業演員,故事主題更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甚至影片中使用的就是演員本身的名字,十分契合節目組的目的。
如果最終的影片收入要投入到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秦煊覺得這部電影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