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中的無限空間之王 完本感言(1 / 1)

因為這本書是第一人稱敘述,所以在“作者的話”之類的地方留言時,我特意避免使用【我】,而是用【吾輩】這樣略顯中二的詞。不過現在,既然已經完本了,那就誠懇地說一說我的感受吧。

這是第二次寫完本感言了。

在碼字的過程中,我無數次地想象過完本感言該怎麼寫,因為這本書……真的艱難。

剛開始構思的時候,我被自己一連串的靈感和腦洞攪得睡不著覺。兩年前的腦洞與新冒出的腦洞混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了一個讓我自己都忍不住捏緊了拳頭顫抖的模樣。於是雖然明知道這本寫下來一定會折人氣,但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因為當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可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寫出多麼驚人的佳作時,一切現實的利益考量都可以丟到一邊。

但寫的過程中要保持初心就很難了,因為這個過程相比於開腦洞,實在太過漫長。

況且,寫作是個類似於編木桶的活,短板決定了最終水平。這樣一來,在寫作過程中的每一次動搖,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失誤。

真正開始發書之後,會看作品的人氣和收藏,會與自己以前的作品對比數據,會擔心讀者的口碑……患得患失太多了,心念太雜,行文也就愈發艱澀,就連原本驚豔的構思都變得不那麼有吸引力。

更糟糕的是,像《言靈島》這種書,其實更適合用大半年時間慢慢打磨,而不是每天更新——雖然我動不動就斷更幾天。

於是如今回頭看來,對於這本書,我大概最多隻能給個勉強及格的評價。故事是寫出來了,但結構有問題,行文有瑕疵,該亮起來的劇情點暗淡了,該描寫清楚的設定卻省略了。甚至於最開始的構思,都有很多可以大幅修改的地方。

100的滿分,上限60,不能再多。

就像在第一卷末尾的感言裏所說的,原本應該浮現出來的完美形態,變得鬆鬆垮垮,破爛不堪。既想要口碑,又想要人氣,最終兩頭不討好……不,兩頭不討好都是小問題。最嚴重的是,腦海裏那個驚豔的構思幾乎被浪費了。為了這部作品而翻了很長時間的各種參考書籍,也大半變成了打水漂。

寫書的時候,我總是會忍不住想要給自己寫書評——有種想要給自己打一星評的衝動。可是寫作是需要信心支撐的,哪怕是盲目的信心。讀者的批評,哪怕隻有一兩句,都會影響到碼字的心境。若是真的開始自我剖析,那麼根本不可能完本。

然而等到完本之後,可以丟掉信心開始反思的時候,我又往往連一星評都寫不下去了。

太糟糕了。距離那個構思,差得太遠。

而且筋疲力盡。

以後再也不這樣折磨自己了。

關於本書,原本的設想是:在劇情裏埋下各種鋪墊,將人物的潛台詞、作品的隱設定藏進字裏行間,糅合不同領域的理論,在行文中解釋清楚基本的知識點並且暗含更為艱深的知識點,劇情和設定一環套一環,編織出一個表層和裏層都完美無缺的邏輯網,並且勾起讓讀者久久不能自已的情緒……最終,達到無論是理性角度還是感性角度都無可挑剔的程度。

但說實話,目前的我並沒有這種水平。

不管是哲學、文學還是科學,相關的知識點自己都尚未完全吃透就急吼吼地開始寫。更何況,在寫的過程中還無法保證百分百的投入。

於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道鴻溝。

於是最終的成品和構想中的形態,有了天壤之別。

最痛苦的莫過於此。當你覺得自己可以伸手觸摸到星空,最終卻發現自己還是陷在泥沼裏掙紮。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去寫套路文,至少混個心安理得。

尤其是當我開始考量現實中的利益問題,便更會憤怒於自己的愚蠢。如果我不寫這個,而是去寫×××題材——之類的念頭無數次浮現,而每一次都異常酸澀。

所以說,到此為止吧。

現在仍舊在寫的那本《永生啟示錄》,至少更輕鬆一些。而且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現實中的我可能也要忙起來了。等到那本書也完結,就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想看的書,早已組成了一個長長的書單,到時候慢慢啃便是。

————

對於看到這裏的讀者,我隻能說,感謝大家不離不棄的支持。真的非常感謝。

然後,等到我的下一本新書再啟,可能還是會用到一些《言靈島》構思時查閱的資料,以及些許腦洞。但那本書,將會是一本可以讓大多數讀者接受,寫起來也比較輕鬆愉快的作品。

但願我以後的作品能夠更加令人滿意。

明年,如果出現了一本《三觀毀滅者》或者類似書名的輕鬆歡快的小說,大家就知道那個玩世不恭的戲謔作者是誰了。

說起來,現在已經是淩晨四點了呢……該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