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稚子童身說先生(1 / 3)

北起群山之邊,往南出入之口,謂之涼山。

在山下,群林密布,少有的寬闊處,有一處不一樣的綠色。一片竹林,剛下的春雨,雨水隨著竹葉緩緩流下,滴滴噠噠,落在黑黃色的土壤裏,聽著寧靜,又被旁邊的讀書聲漸漸蓋過。

“君子食無求飽,據而無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書聲蓋過雨聲許久,在最後那聲君子不器的時候漸漸消停,又緩慢響起窗外的嘀嗒,嘀嗒。竹屋內,很顯得寬敞,因為很大,七十二張凳子上坐著七十二個學生,八到十五歲,不一而足,在首座上聽著他們讀書的,是先生。

他叫寧治,今年十四。

寧治看著麵前七十二個學生,顯得無奈,嘴角延伸了一個弧度,很是苦澀,寧治抬起頭,對著這七十二人說到。

“今日課程結束,課時尚未圓滿,剩餘時辰你們怎麼看呢?”

台下七十二張桌子上的七十二個人,很顯得奇怪,第三次了,這是先生第三次問我們怎麼看,家裏的先生不都是準備好了,讓我們執行的嘛,他們顯得疑惑,驚奇,但臉上的表情終究表示著歡喜。

坐在七十二人中間有一人,緩緩站起,頭上的束發有點鬆散,他抬起頭,感覺要開始散發,但束帶終究沒有落下,依然鬆散,依然抬頭,所以開了口。

“先生,是否可離去?”他顯得拘束,看起來有點緊張,他的手在抖動,但另一隻手依舊拿起書袋。

“嗯。”

“謝謝先生”他雙手抱拳,對著先生行了一禮。

寧治很驚異,因為他的行禮,不過還是揮了揮手,在他將要跨出竹屋門前的時候,開了口。

“名字”

“第三十六莊,路非。”

在七十一名學生的眼光中,有點不解,所以整個竹屋中沉默了片刻,也隻是片刻。

寧治看著他們,他們也看著寧治。

終於,還是寧治開了口。

“那剩餘時辰總不能小眼對著大眼”。七十一人中傳來些許笑容。

“那便增一課外題,題為“環境”,自取答辯。”

笑容漸散,七十一都好像陷入思考,依然是沉默,沉默依然隻是片刻。

七十二人中的最後排最末尾的人站了起來,很高大,很憨厚,很結實,他站了起來,所以他開了口。

“先生”他對著寧治行了一禮,是學生禮,是書生禮,是禮。

“學生以為,環境二字解釋為我們所處的地方,我們現在所處的竹屋是環境,竹屋外的是環境,涼山是環境,涼山以北的燕國是環境,涼山以南的唐國是環境,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為環境。”他很快速的說完,很自然的站著,他看著先生,所以在等著先生回答。

寧治看了一眼他,看著他高過自己半個頭的身軀,他很難相信這是隻有十三歲的身軀,更重要的是這是比他小一歲的身軀。

“嗯,說的有理,那我算不算環境呢?”寧治,看著他,也在等他回答。

他停頓了會兒,“自然算”

“名字”

“第十七莊,周吳”

寧治揮了揮手,示意他坐下。

“周吳說的很有道理,我們所處的地方,包括人,動物,樹木,山川,一切,是為環境,那然後呢?”寧治感覺腿有些酸,他靠著首座台上,緩緩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