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原本不叫楊陽。她生於悶熱的夏天,家裏除了母親讀過幾年書,其他人都是文盲,她也被隻給小名“妹妹”叫哄著。有一日,坐月子的母親聽到黑白電視機裏一句“楊柳依依”,覺得依字甚好,便給女兒取名楊依。
“楊依,楊依。。。”繈褓裏的小女孩總是無憂無慮地笑著,不哭也不鬧,甚是乖巧。
楊依生長在一個叫做楊家村的地方,這地方跟唐朝的楊貴妃和宋朝的楊家將沒什麼關係,倒是跟明朝時的一員武將有關。
明朝中晚期,中國沿海地區大亂,倭寇常來侵犯,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中。小小島國之民妄想將琉球、呂宋、台灣、朝鮮都變成其屬國,然後利用朝鮮做跳板,侵略富庶的中國大陸!萬曆年間,一場著名的戰爭——朝鮮之役打破了其日益膨脹的侵略主義賊心。這場戰爭曆時七年,徹底打擊了日本侵略集團,使其數百年內不敢入侵朝鮮。
我們要提的是嘉靖年間的故事。嘉靖三十四年,明世宗朱厚熜調任戚繼光為浙江都司僉書,次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這就是著名的嘉靖年間沿海抗倭之役。
戚繼光旗下有一員猛將,叫做楊忠,就是楊家村人的祖先。這楊忠,為人正直,英勇神武,頗得戚繼光重用。他發下重誓,不剿賊窩,不安囯邦,終不還鄉。但沒過多久,楊老爺子就戰死沙場了。大家敬重他,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墨州的泥土下。
楊忠旗下犧牲的將士們也跟他葬在了一起。楊忠的妻兒和這些將士們的遺孤一起留在了這片地域,守護著這些愛國者的精魂。這便是楊家村的由來。這個村落在墨州內陸郊區,而不在海邊小鎮,甚是奇怪。如果問起楊家村裏的老人,他們都搖頭說不知。
一直到現在,村子裏還立有楊忠的祠堂,供奉著一塊大海石。傳說楊忠的屍身被人拖上岸的時候,就放在這塊大海石上,當時鮮血染紅了整塊石頭,就如天邊火紅的晚霞。
幾百年來,因守著楊忠的誓言,守著對他的那份敬重和感激,楊家村的祖祖輩輩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直到解放後,才漸漸有外來人遷移進來。因為黨的政策,原楊家村的人不得不接收外來移民。
楊家的血脈甚好,又是將士後人,族裏出的男男女女均是相貌氣質非凡,才智見解也獨特。小小的村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民風淳樸,倒也安樂。
楊依的父親叫做楊清玉,祖父是有名的楊文惠,因何成名呢?他是個十足的無賴賭徒,年輕時有些家資,在當時的楊家村算是數一數二的好人家。一切還得從楊依的曾祖父說起。
民國年間,楊家村因為地方偏僻又對外排斥,外麵戰火連篇,這裏卻沒受多大影響。楊依的曾祖父楊振海是個小小的地主,擁有多間房舍,幾十畝良田,十多條水牛。即使每年來幾場大大小小的台風,家裏也從沒有窘迫過。楊振海是個節儉的人,縱有家財萬貫,每日粗茶淡飯。中國解放後幾年,楊振海夫婦雙雙逝去,留下五個兒子掙紅了雙眼瓜分家產。楊依的祖父楊文惠是最小的兒子,分到了五畝良田,兩頭水牛,三間房舍,和曾祖母一大箱子的嫁妝。
誰料到楊文惠是被寵壞了的,拿到巨款後,虛榮心日益膨脹,漸漸地染上了賭博。俗話說,十賭九輸,再大的家業也經不住折騰。沒多久,他便輸得一無所有,隻剩一間破瓦屋。
楊文惠的妻子是個小人家的小姐,平常也是被慣壞了的,不懂得活計。一家子就飽一頓餓一頓地過著。有一日,楊文惠病倒了,原本貧寒的家背上了巨額的債務。沒多久,他丟下爛攤子去了極樂。
楊文惠去世的時候已是八十年代初了,楊清玉作為長子,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他是個勤勞固執沒遠見的小夥,多年艱辛的努力僅是能夠果腹而已,眼看著債務像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在楊清玉一家為生活憂愁之際,恰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楊家村的年輕一輩在黨的教育之下,破除了一切舊習陋習,從百年來的禁忌中走出,走上了一條鄧爺爺提出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這個小小的村莊漸漸富裕起來,但也漸漸地不平靜了。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