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遺址申遺成功了!”7月4日,當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德國波恩傳到中國,傳到湖南,人們奔走相告。這意味著湖南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6月28日晚在德國波恩開幕。大會審議新一批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項目,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本次大會對38個申遺項目進行審議,其中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的中國土司遺址作為中國2015年唯一申報項目提交本次大會審議。截至目前,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產將從47處增加到48處,遺產總數僅次於意大利,居世界第二。
老司城位於猛洞河漂流景區上遊,這裏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來留下的眾多古文化遺址,也是湘西曆代土家族土司王經營了八百多年的曆代古都。千年祖師殿、彭氏宗祠、擺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館”,是一處尋幽覓古攬勝的旅遊勝地。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土司時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十分繁華。
百姓流傳,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裏之邊城”的記載。清貢生彭施鐸作《竹枝詞》讚“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老司城留存遺址很多,現成為遊客、專家、學者了解研究土家族曆史和文化的珍貴的人文景觀。主要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宮、土司古墓群等。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轄製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茂樹翠竹掩映中的老司城遺址上,木為牆柱、黛瓦蓋頂的典型土家族老民居依然錯落有序。土司內宮、寢宮、樂宮、地宮、禦街和城牆、城門、烽火台、擺手堂、演兵場、土王祠、祖師殿等遺址顯示出的建築格局,隱約讓人感到古城昔日的氣勢與輝煌。2001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古長城專家羅哲文等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和“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曆史遺跡,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
老司城與鳳凰古城、裏耶古城共同被評為湘西旅遊經濟圈中的三塊金字招牌。
老司城為溪州土司的故都,溪州土司從自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彭瑊成為溪州刺史開始,曆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至宋、元、明、清,曆時818年,世襲27代,共35位土司王,鼎盛時期轄二十州,範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而且從未中斷過,這種統治曆史之久,在國內其他少數民族中是少有的。
老司城老司城遺址位於永順縣城以東19。5公裏的靈溪河畔,地屬靈溪鎮司城村,為永順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彭氏司治始於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之戰後,溪州刺史彭士愁與楚王馬希範達成和平協議,並立盟約於銅柱,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接受朝廷改土歸流政策,土司政權和平移交,形成了長達800餘年的區域自治製度,經曆9個朝代,世襲28代35位土司。鼎盛時期轄二十州,範圍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邊區,曾呈現出“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繁華景象。老司城是土司統治時期中國西南地區土家族經濟、政治、軍事及文化的中心。鑒於老司城遺址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國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領導及專家高度重視,親切關懷,2001年6月,老司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1年1月,老司城遺址被中國社科院入選為“2010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同年3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親臨老司城考察。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先生自1994年以來先後四次考察老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