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陽大陸自古部落林立,部落間相互征伐,也相互發展,千年之間大陸上也經曆了幾個王朝,但都不過百年的短暫時間,千年之後在大陸中部一個部落——高陽氏飛速崛起,依靠強大武力征服了周邊的部落,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君主製國家——曦成國。
曦成王朝在天陽大陸統治已400餘年,初代帝皇高陽真弓統一大陸,定都曦成國國都高陽城。真弓皇帝為了高陽一族的長久統治,在原有部落的基礎上采取天下封國製,將天下分為:東域、西土、北洲、南疆、中畿這五個部分。其中東西南北四部均分為八國,每個國主均為開國功臣,為了加強皇權,東南西北四部都交由他的兄弟來管領,擁有領轄國主支配權,對國主有製約的權力。此外,真弓皇帝還在皇都附近地區設立中畿四國,均由皇子擔任國主,拱衛曦成國。若新皇無德,可由四國主參選。
一代梟雄帝皇高陽真弓在安靜祥和中魂歸天國,然而他所創立的封國製卻在他死後埋下了隱患。每一代新皇與四部管領之間互有嫌隙,四部管領與封國國主也是猜疑不斷,中畿川麟、渡月、洛周、翎熙四國不滿領土的支配,與附近其他屬於東域、南疆、西土、北洲四部封國國主之間不然燃起戰火,直至到開朝400年後,十三代皇帝高陽宇慶時代時達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中畿四國國主與鄰國戰火逐漸波及四方,諸國征伐不休,各國易主不斷。
中畿四國在領土瓜分過程中決裂為兩派,以大司馬高陽宇曜為首的保皇派主張削弱四部封國的領土,實際上他卻是通過掃除叛亂的名義趁機攻占附近兩個小國數個城池,占領了千頃良田。而以大將軍高陽宇隆為首的親外派以皇帝無德無能為由,主張另立新皇,同時安撫各方國主,一起聯合對抗高陽宇曜的保皇派。
天陽曆1550年,年輕的第十三代皇帝高陽宇慶突然在皇都近郊行宮靈玉宮遇刺身亡,年僅12歲的皇長子高陽臻雄繼位成為新皇,且由四位親王輔政。四位親王之中大司馬錦門天王高陽宇曜統治川麟國,並由先皇親封的親王之首“錦門”的稱號;恭寧親王高陽宇曇是其胞弟,現任的北洲管領;莊雲親王高陽宇昭身居宗正主持皇族事務;安榮親王高陽宇雎乃車騎將軍,三月前正帶領皇國十萬精兵出征平定東域叛亂,至今未歸。
錦門天王高陽宇曜實力雄厚把持朝政,操縱12歲的傀儡新皇,借機打壓諸中畿國主的勢力,原本就勢同水火的兩派勢力,因而達到了爆發點,戰火也伴隨著新皇繼位而蔓延開來。
前方的戰報不斷傳來:翎熙、渡月、洛周、嵐山四國叛軍兵分兩路從東邊和東南方突破曦成守軍防線,占領了許多城池,氣勢之盛,直指皇都。
由於安榮親王高陽宇雎帶領十萬大軍東征未還,老將北宮洵臨危受命,整合周邊守軍奔赴前線,但是錦門天王高陽宇曜卻調遣那些被臨時調遣過來抵抗的原本駐守各地的雜牌軍給他率領,而原本保衛皇都的四大守衛營卻調進城中。
這些臨時整合的雜牌軍根本不是氣勢正盛的叛軍的對手,沒到半個月,都被打得四散逃竄,丟失了皇國大片領土,在距離皇都二百裏的鶴崗山大戰翎熙國叛軍的先頭部隊,北宮洵的軍隊因為糧草不足被迫撤退,在撤退當晚又陷入敵人重重包圍,北宮洵和部下拚死突圍,才僥幸逃回皇都。
叛軍在擊敗最後一支抵抗的部隊之後,在鶴崗山附近稍作休整,這也讓在皇都的高陽宇曜喘了一口氣。
敗軍的戰報傳到了皇都,年幼的新皇高陽臻雄嚇得急忙召錦門天王——川麟國主高陽宇曜進宮覲見。高陽宇曜在獲悉軍情之後急忙以攝政王的身份發布緊急軍令:加強皇都的守衛,全城封鎖,任何人不得擅自離開皇都,四大守衛營分別駐守在四個城門。此外召開緊急軍政議會,召集皇都內所有四品以上文臣武將到皇宮星輝宮璟軒殿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