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羽化 (一 上)(2 / 3)

“開始時我和裴大人也是這麼打算,但你沒看到這兩天都發生了什麼事情麼?”虞世基苦笑著搖頭。弟弟的主意不能不算高明,但顯然在此時行不通。據有人私下彙報,掌管著江都一半兵馬的宇文士及都在驍果營中私下擺了香案祭奠李旭在天之靈,如果他和裴矩再不做出些壯士斷腕的舉措來,造反者就不一定是千裏之外的齊郡精銳了。

“那些借機鬧事的家夥能跟李旭有什麼實在交情,不過是借機討要好處罷了。無傷大局的,朝廷盡量答應一些就是。待將他們安撫住後,再尋找其他機會逐個擊破!”虞世南笑了笑,冷冷地道。“總之是無外乎‘漫天要價,著地還錢’八個字,慢慢拖著,終能拖出個結果來。倒是李將軍身後事不能辦得太輕,他既然死得委屈,死得壯烈。朝廷就認可他的名分,借機豎立一個忠義的典型來安慰往者在天英靈,同時也能激勵後來人以其為榜樣!”

後半段話倒不失為一個緩和局麵的權宜手段,抓緊時間落實下去,也能多少起到些給活人看的效果。但裴矩和虞世基卻互相交換著目光,一邊聽一邊搖頭。待虞世南把所有話都說完了,沉吟了一下,同時開口,“唉--!”

兩位肱股之臣,居然都以歎息聲作為話引。在官員們的記憶中,這也不失為一道稀罕景了。“虞大人,你先說…….!”裴矩尷尬地笑了笑,謙讓。

“還是裴大人先請,對於武事,虞某畢竟了解不多!”到了關鍵時刻,虞世基倒懂得謙虛,抬了抬胳膊,做了個能者優先的手勢。

“唉,我曾這樣想過,往昔已以,來者可追!但河東李淵那裏,恐怕已經不容我等討價還價!”裴矩喟然長歎,聲音聽起來帶著股說不出的哀愁。

“莫非裴大人還以為李淵真的準備造反不成?”

“難道當初的流言是真的!”

眾人被嚇了一跳,七嘴八舌地問。

“無論當初流言是真是假,河東李家估計也不會善罷甘休了!”裴矩苦笑,臉上的表情仿佛剛剛吃下一個大蒼蠅般,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東都此舉,已經充分說明了朝廷對李淵一直不信任。而李旭的治所博陵六郡又緊挨著河東。我聽說李旭的一個寵妾就是李淵的庶出女兒,兩家本來就是同氣連枝,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如今女婿死了,丈人剛好名正言順地接管博陵。有大半個河東和小半個河北在手,李淵還用再對朝廷繼續忍氣吞聲麼?”

換了別人一樣會抓緊時機。非但李淵,恐怕羅藝也會有所行動。以往李大將軍就像一根釘子般釘在六郡,既逼得羅藝頭大如鬥,又羈絆住了李淵,令他們二人很難倉猝起事。如今朝廷自己將釘子拔了,李淵和羅藝難道還有等新的釘子出現的道理麼?

“如果李大將軍沒死就好了!”見時局糜爛如此地步,眾官員們終於想起李旭的好處來,歎息著道。

如果李旭活著,他們不會像現在這般頭疼,李淵和羅藝也都有所忌憚!可姓李的早不死,晚不死,為什麼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撒了手呢?

歎息歸歎息,事實既成,一切已經無可挽回。大夥即將麵對的,將是不斷的指責,接二連三的叛亂。無論他們想什麼辦法臨時敷衍,大隋朝這艘船已經四處漏水,距離沉沒時日無多!

“可能,可能李大將軍真活著!”不知道是被屋子裏的壓抑氣氛逼瘋了,還是突然被痰迷了心,一直沒有說話的中書舍人王圭喃喃地道。

“王大人莫非以為李將軍歸降了瓦崗麼?”盡管與李旭沒什麼交情,封德彝依舊有些不滿地質問道。

他這樣做倒不是想維護李旭的名譽,而是不相信一個做事莽撞的武夫能突然學會了權衡變通。況且瓦崗軍主帥李密因此人而毀容瘸腿,對素有美髯公之名的李密來說,這是比殺父奪妻還大的仇恨,又豈肯收留已致陌路窮途的李旭?

“以李將軍的為人,他必定不會投奔瓦崗!”王圭想了想,對著滿眼狐疑的眾同僚們解釋,“在最初的死訊傳來時,老夫也覺得五內為之俱焚。但這幾天越琢磨越不對勁兒,此子乃知兵之人,斷不會自尋死路。而觀其在最後時刻的作為,居然散兵遣將,直奔渡口!這不是找死,又是在做什麼呢?”

“還不是劉長恭那廝幹得好事!居然帶兵堵住了自己人的後路!李將軍若是跟瓦崗拚命,兩敗俱傷之後劉、段等人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拿下。而李將軍若是與東都開戰,麾下郡兵必然士氣不高。憑著個人勇武,他即便能打敗劉長恭,也沒有力量再麵對徐、翟二人聯手一擊!”封德彝皺緊眉頭,大聲回應。

他對李旭的評價不高,但對劉、段等人的評價更低。在一幹文人眼裏,李將軍雖然行事魯莽,舉止失禮,但卻仍然可劃為忠臣範疇。而段、劉等人,則是不折不扣的奸賊,佞臣!這也是他在看出朝廷不想懲處段、劉等人的端倪後,力主高規格操辦李旭身後事的原因之一。既然到了最後關頭,姓李的依舊沒有與東都兵戎相見,則說明他心中還裝著朝廷,裝著忠義,寧死也不肯辜負了聖恩!這種忠臣義士在儒者的眼中是萬世楷模,無論彼此之間有沒有矛盾,其行動都該被稱頌,而不是被詆毀!

“德彝不要忙著打報不平。”一直愁眉緊鎖的裴矩眼神突然靈動起來,出言製止了封、王兩人的爭執。“王大人隻是說其舉止不符合用兵之道,並未說其對朝廷不忠。況且是東都挑起事端在先,他即便先動手與段達、劉長恭、王辯等人開戰,過後上本自表,陛下也會諒解!”

王圭的話雖然有些一廂情願,但無疑讓裴矩在漫天烏雲的縫隙間看到了一線陽光。數日來,曾經多次參讚軍務的裴矩對李旭的舉動也是百思不解。如果換了他和對方易地而處,他一定不會遣散部眾,而是攜剛剛大勝之威一舉擊潰段達等人。然後進入虎牢關內閉門不出,同時向各地請求援軍。隻要能確保東都和滎陽不被瓦崗攻破,過後朝廷也隻能像現在一樣,認可段、劉二人身敗名裂的既成事實。手握重兵的他非但不會受到任何追究,還會得到陛下的好言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