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懷遠練兵,劉弘基隻是高高在上地指點,李旭和武士彠等人才是具體執行者。所以,李世民認為,仲堅兄走後劉弘基之所以再沒帶出另一支護糧軍來,很大程度是因為他不喜歡像李旭那樣毫無架子地和弟兄們混在一起。
“此事萬萬不可!”沒等李世民把自己的想法說完整,劉弘基和長孫無忌二人同聲反對。相互看了一眼後,長孫無忌決定先說出自己的理由,“此地靠近邊境,塞外諸部虎視眈眈。你是李府二公子,一旦有人圖謀不軌,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
李淵坐鎮弘化以來,對馬賊、流寇和圖謀不軌的地方豪強決不手軟。在穩定了地方治安的同時,他也結下了不少仇家。如果這些人派遣死士混入軍營,而李世民非要與士兵同甘共苦的話,刺客很容易就可以得手。
失了主將,劉弘基也許憑著官職還能免於追究。武士彠和長孫無忌肯定逃脫不了懲罰。況且即便唐公事後開恩,他們這輩子前途肯定盡毀。沒有人會放心地用一個連自家謀主都守護不了的幕僚,即便是看李家再不順眼的家族也不願意。
“世民,我當日不像仲堅那樣去終日與弟兄們廝混,非不為,實乃不能!”劉弘基知道李世民誤解了自己,也誤解了作為一名合格武將的標準,扳起麵孔來,大聲奉勸。“古語有雲,良將治軍,恩威並施。有恩無威,則令不能行。有威無恩,則無人效死。仲堅當日為校尉,自然要待弟兄如手足,而我當日奉命統領全軍,所以必須和弟兄們保持一定距離。”
“多謝弘基兄指點!”李世民知道劉弘基在教導自己,感激地拱了拱手。但很快,他又發現了劉弘基所言的失當處,並找到了極佳的反例,“可仲堅後來帶出了雄武營?”
對於年齡僅僅比自己大了不到兩歲的李旭,李世民不止是盲目地推崇。從兩次遼東之戰到後來的帶兵平叛,對方的一舉一動他都看在眼裏。私下裏他常常想,如果是自己和對方換了位置,能不能比對方做得更好。所以,他對李旭觀察得遠比劉弘基等人細,揣摩得比劉弘基等人認真。那是他的夢,作為李府二公子,他很少有機會親自實踐,卻可以把自己融入李旭的故事中,幻想著自己也能擺脫一切束縛,在千軍萬馬中肆意揮灑。
“仲堅帶兵,過於和弟兄們接近,所以大夥願意與其並肩作戰。如此,打順風仗時士氣如虹,若是遇到挫折,眾人因為平素跟他混得過於熟了,豪無畏懼之心,難免存著後退回來也不會受到懲罰的心思。”劉弘基想了想,解釋道。
“但有一種策略可避免這個缺陷!”知道李世民未必服氣,劉弘基繼續補充,“那就是每戰皆身先士卒。隻要你自己不退,弟兄們肯定不忍拋棄主帥先逃。而仲堅做得最好的,恰恰是這一點!”
“如若主帥有失,則全軍盡墨,根本沒有翻本的機會!”長孫無忌大聲在一旁補充。他知道二公子最佩服的人是劉弘基口中的李仲堅,但二公子身份何等高貴,無論如何,他也不能像李仲堅那樣瘋子般親自衝鋒。那樣做對於一個世家子弟而言,未免過於自貶身份。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的武藝未必有他自己想像得那樣高,對此,長孫無忌心裏很清楚,卻無論如何不能明言。
注1:傻半斤兒,學名沙雞,一種瀕臨滅絕的野生鳥類,曾廣泛分部於西北及內蒙地區。因體態肥胖,飛翔能力差,喜好鑽到民房中取暖兼送死,因而被百姓們稱為傻半斤兒。
注2:鳴沙,今寧夏中寧附近,近鄰黃河。黃河北岸不遠即為隋長城。
拉貴賓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