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爭雄 (四 中)(1 / 2)

第三章 爭雄 (四 中)

旭子本來也沒有藏私的習慣,聽張須陀如此命令,很痛快地把演練狼騎戰術的任務答應了下來。秦叔寶等人也不白學他的戰術,將平日和流寇作戰總結出來的戰鬥經驗,戰術心得也一一拿出來共享。四個人互相取長補短,邊訓練邊調整,小半個月下來,麾下輕甲騎兵的戰鬥本領大有漲進。

張須陀見火候差不多了,又命令秦叔寶所部的二百具裝甲騎加入訓練行列。輕騎與重騎混為一個整體後,起初彼此之間的配合非常生疏。但在張須陀這員老將指點下,大夥逐次找出缺陷,彌補不足,慢慢地,各種戰法配合也日漸純熟。

旭子當年所背誦的楊公戰記上有很多關於用兵、練兵、陣戰捕捉戰機的論述,在三年多的行伍生涯中,他把據書中論述和實戰情況相對照,所得甚多。但因為一直沒有良師指點,心中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困惑。練兵間歇,他拿這些困惑向張須陀求教,張須陀毫不吝嗇,一一想清楚了之後給予他最佳答案。老將軍曾經在名將史萬歲和楚公楊素帳下效力,對戰術和兵略的了解非常深刻,往往聊聊數語,就能解開旭子心中一個極大謎團。不光李旭聽了覺得大受裨益,就連在旁邊湊熱鬧秦叔寶、羅士信等人都感悟頗深。

對兵略、戰術有了更深層次理解後,李旭、秦叔寶等人就躍躍欲試想把所有郡兵集結起來,演練一下選營、列陣、步騎配合等常規戰術。張須陀卻不支持,“武者的目在於平息幹戈,而不是擾民。眼下春苗剛生,田裏正是忙著除草的時候!”麵對眾人熱切的目光,老將軍鄭重地說道。

眾將聽了,於遺憾之外,心中對張通守又多了幾分佩服之意。值此亂世,實戰練兵的機會總是不缺的。進入三月,天氣越來越暖和,周圍各地盜匪活動也越來越猖獗。每當有小股盜匪犯境,張須陀便命李旭和秦叔寶等人帶著騎兵迅速將其驅走了事。他不想集結重兵,春天是最忙的時候,秋天的收成好壞,十有**依賴於春天在田地裏下的功夫。但天不遂人願,終於有一天,齊郡的寧靜被一縷突然而來的煙塵給徹底打破了。

那是大業十年三月二十六,李旭和羅士信二人正和秦叔寶比試武藝。秦叔寶力氣奇大,戰鬥經驗亦非常豐富,羅、李二人采用車輪戰術也無法從他身上占到半點便宜。眾將士們看得熱鬧,巴掌拍得震天作響。正在這個時候,一騎煙塵直撲校場而來。

“張大人,救命啊――”信使滾鞍下馬,伏地不起。

“你從哪裏來,到底怎麼回事?”張須陀被這沒頭沒腦的哀告弄楞住了。對方身上穿得既不是郡兵號衣,也不是府兵服色,一身輕甲之外除了血跡就是泥漿,仿佛剛剛從萬馬軍中奪路逃出來。

“大人,北海城,北海城十萬,男女老幼求您了。請速速發兵救,救救北海!”來人喘息著補充了一句,身子一軟,昏了過去。眾郡兵趕緊取來米湯給他灌下,掐人中的掐人中,捶胸口的捶胸口,折騰了約大半柱香時間,才把此人的性命從閻王手裏搶回。

“大人,求求你,救救北海城吧!”信使醒轉後,伏地大哭。張須陀仔細追問後,才知道原來流寇郭方預在二月底又下山為患,席卷北海各地。往年春天,此賊也要折騰一番,卻從來攻不進城市。但這次他得到了很多“亂臣賊子”的配合。那些“亂臣賊子”本來就是地方大戶,家丁族人眾多。城裏許多郡兵也是他們的子侄,彼此之間互相勾結,很快拿下了臨淄城。北海郡守鮮於樂帶兵去討伐,誰料到他前腳剛離開治所益都,留守校尉張衡就在城內造了反。

校尉張衡打開城門,將窩棚區的流民盡數招入城內為兵。鮮於樂回師攻城,流民們以城內士紳為質,令郡兵將士投鼠忌器。雙方正僵持不下間,郭方預領兵殺到。鮮於樂腹背受敵,大敗而走。他率領殘部欲往都昌城休息後整軍再戰,不料卻被另一夥流寇首領秦君弘率眾堵在巨洋河畔。兩股流寇前後夾擊,三萬北海郡兵全軍覆沒。緊跟著,都昌城亦落入流寇之手。郭方預和秦君弘二人打開府庫,開倉放糧,一日間聚眾十餘萬。如今,這十萬盜匪正在圍攻白狼水畔的北海城,倘若半個之內無人救援的話,北海城也要遭受流寇荼毒。

“這個鮮於樂,我當初不是提醒他拿庫糧救濟流民了麼?”張須陀氣得連連跺腳,追問。

“鮮於,鮮於大人說,那是國家的糧食,不可輕動!”信使嗚咽著回答。

“國家的糧食不可輕動,這下好了,流民們把糧食分光了,國家什麼也沒剩下!”周圍的郡兵將士七嘴八舌地反駁。

“請張通守救救北海吧,流寇一旦入城,家家遭難啊!”信使不敢強辯,頓首不止。這是一句大實話,除了盤踞在東郡的瓦崗軍外,其他打著替天行道旗號的各家流寇們沒一支講究軍紀。他們所過之處,能搶的東西搶光,搶不走的則一把火燒掉。百姓們隻有也加入流寇,才能保住一部分家財。這還得看家中子弟所在的隊伍和路過的隊伍是不是一夥。如果不是一夥,剩下的那點保命財產還會被搶得一幹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