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鳴金,將除了擔任掩護的盾牌手和弓箭手之外的所有人都撤回了本陣。城牆上,守軍則在李安遠和宇文士及兩個人的帶領下,發出了別有用心的歡呼聲。
“噢――噢――噢,退兵吧,再不走就沒機會了!”
“走吧,弟兄們,隻抓主謀,協從不問!”
城頭上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令攻擊方大感惱怒。片刻後,叛軍中又有數名作戰不利的低級將領被當作替罪羊拖出隊伍。一些將領不服,圍著李密大喊大叫。韓世萼卻抱著雙臂在遠處看熱鬧,不肯替軍師解圍。忽然,李密抓起了豎在地上的長槊,一個橫掃,將圍著他的將領迫退數步。然後手腕一翻,長槊指向了距離他最近的一名都尉。
所有人,包括站在敵樓中看熱鬧的守軍將士都楞住了,誰也沒想到身穿儒者長袍的李密武藝竟然如此出色。在旭子和宇文士及驚詫的目光裏,那名督尉左躲右閃,卻始終避不開李密的槊尖。他終於無法承受這種羞辱,用胸口頂著槊尖不再閃避。李密好像問了什麼話,那名督尉不停搖頭。李密又追問,那人依舊搖頭。忽然,叛軍將士紛紛後退,李密用長槊將敢於置疑他的督尉挑起來,遙遙地甩向了戰場。
“呼啦!”幾十名將領全圍了上去。緊接著,從李密身後也衝出了幾十名將領。雙方對峙,叫嚷,劍拔弩張,好長一段時間,居然沒意識到城牆上有人正在看笑話。
城牆上響起了斷斷續續的哄笑聲,無論參加過遼東戰役的老兵還是剛被脅迫入伍的新卒,所有人心中對叛軍都生出了輕蔑之意。通過將近一天的苦戰,新兵和老兵們的關係迅速升溫,在叛軍的逼迫下,他們很快認同了彼此的自家人身份。眼下看到叛軍出乖露醜,登時信心大漲。
韓世萼終於忍無可忍,走過來,大聲嗬斥。衝突的雙方都悻悻地退開,幾名被綁在隊伍外圍的替罪羊也因此死裏逃生。李密和韓世萼又開始爭執,片刻後,李密將長槊再度插入泥土中,走到中軍,親自擂響了戰鼓。
“咕嚕嚕――”戰鼓聲再度激越。淒厲的號角聲與之唱和,宛若垂死猛獸發出的悲鳴。
韓世萼翻身上馬,在侍衛們的簌擁下,朝著黎陽城奔來。一邊疾馳,他口中一邊發出呐喊,全身鎧甲被夕陽一照,燦若天神。
數以萬計的叛軍將士跟在韓世萼的戰馬後,掀起一股人浪。波峰所指,正是黎陽。
“咕嚕嚕――”戰鼓聲連綿不絕。另一支隊伍從人浪後分出來,快速撲向魚梁大道。當先的是十幾名碩果僅存的鐵甲兵。鐵甲兵身後是十幾名壯漢,抬著數根長長的木杆。再往後,是大約三百多兵器各異,鎧甲也大相徑庭的家夥,一個各身材高大,滿臉殺氣。然後,是數千名沒有鎧甲,青布包頭的勇士,步履整齊,目光堅定。
“這是才是李密的血本兒!”宇文士及指指慢慢掩向魚梁道的煙塵,低聲說道。刹那間,他的話中居然帶上了一絲緊張。
“讓弓箭手準備!”李旭用命令來回應。他再度抓起腳下的步弓,把羽箭搭上了弓臂。他在敵軍隊伍的尾端又看到了兩個最不願意見到的熟人,兩個指揮士卒攻城的敵將。
其中一個身材非常普通,看上去像個江湖郎中,隻是手中拿得不是虎撐,而是一把厚背長柄大刀。(注1)
另一人,長得卻像個貨郎,市儈氣滿臉。
注1:“虎撐”是舊時行醫者手執的一種標示,又叫作“串鈴”。傳說為藥王孫思藐所首創,實際出現時間比隋唐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