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清康熙後期,官方為了皇宮的安全,將一直在內城舉辦的燈會和書肆移到琉璃廠窯前,於是就有了春節逛廠甸的習俗,這裏又重新熱鬧起來。
琉璃廠最早的書業經營始自明代,作為古玩文物、書籍字畫的集散地,此處在清乾隆年間琉璃窯廠外遷後走向輝煌。
特別是乾隆38年(1733年)《四庫全書》開館,各方編篡人員彙集京師,他們多居宣南一帶,因而紛紛來此尋書考證,使琉璃廠書市更加興盛起來。
當時有名的古董、書商達30餘家,《四庫全書》曆10年編成,據記載館臣達360人,琉璃廠能不興旺嗎?
到光緒初年,書肆已發展到220餘家,古玩、字畫、碑帖店等50餘戶。至今琉璃廠文化街還保留著許多老字號,如創辦於清代的書肆有來薰閣、肄雅堂、文奎堂、鬆筠閣、商務印書館等。
開設於清康熙11年(1672年)的鬆竹齋即今天的榮寶齋;創建於鹹豐年間的有槐蔭山房、博古齋;創辦於同治年間的有一得閣墨汁廠;光緒年間的有慶雲堂、韻古齋、寶古齋、寶晉齋、萃珍齋、清秘閣等。
中華書局、邃雅齋則成立於民國期間。魯迅、鄭振鐸、張伯駒、朱自清、鄧拓、老舍、齊白石、張大千、陳半丁等大批名家都是這裏的常客。
1927年,開辟了和平門,拆除廠橋,辟南新華街,將琉璃廠一分為二,東琉璃廠以古玩業為主,西琉璃廠以舊書業為主。
張子健此刻走在西琉璃廠,他倒不是想買兩本書,而是走到哪裏算哪裏,就這樣信步遊疆的走著。
逛廠甸就在一個“逛”字,它要求時間寬裕一點,精神放鬆一點,輕閑自由一點。逛完廠甸的書店、古玩字畫店,如果還有時間,最好再逛一逛附近的名人故居和古跡,那會讓人覺得和古人是那麼近,和曆史是那麼近。
“我說你怎麼這麼死心眼,你跟我回家,我拿錢給你還不成嗎?”聽見聲音張子健隨意看了一眼,隻見路邊有個五十多歲的老太太,腳下放著一個樣子古舊的銅手爐,旁邊圍著兩個三十多歲的男人,正在跟老太太交談著。
忽然其中一個人看見張子健注意看他們,說話聲音又大了幾分,“這個東西我看對了,肯定要買,我身上就帶了三千塊錢,不就差兩千塊錢嗎?你跟我回家,我立刻給你!”
“不行,我家老頭子說過,這個東西是從祖上傳下來,就賣五千,少五千不行!”老太太堅決的搖搖頭。
“我擦,你,你怎麼這麼軸呢,我沒有說不給你錢,我家就住在這附近,你跟我回去,你先把這三千拿著,剩下兩千跟我回去,我立刻給你好不好?”這男人一臉的不忿扯著嗓子叫嚷道。
可是老太太卻搖搖頭,“就五千,少五千我不賣!”
“我擦,這老太太怎麼就聽不懂人話呢!”抬眼朝四周看了看,“我現在立刻回家取錢,那啥你千萬給我留著成不成?”
周圍有幾個人聽見這些對話,將注意力集中在那個銅手爐上!
“你千萬給我留著,聽見沒有!”說話的人拉著自己的同伴風風火火的走了。
等這兩個人走了,頓時有幾個人圍攏過去,仔細看著銅手爐,張子健嘴角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那手爐上絲毫寶光沒有,不過是個現代仿品。
剛才這三個人是表演給人們看,說不定偷偷躲著某個地方,正瞧著呢!
張子健也懶得參合這事情,向著前麵慢慢走著,忽然停下了腳步,扭頭向著左側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