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1 / 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那麼這一句中上士、中士、下士所指,又是什麼呢?《周禮.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孫詒讓正義:“凡諸官上士,《王製》謂之元士,又謂之適士,中﹑下士又謂之官師。”《孟子?萬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說上士,就是聰明的士,中士就是平庸之輩,下士是傻子。所以上士聞道,就能勤而行之的意思是有悟性的人聽了道理就去努力執行,沒有悟性的人聽了就和沒聽一樣,隻是有點兒印象,這樣的解釋,就是耍流氓——不僅僅偏離了意思,更重要的,是關於上士、中士、下士,實際上在周禮中,就有所解釋。

了解了什麼是上士、中士、下士,這一句話,也就有了一個“正確”的前提。

都是“聞道”,為何上、中、下會如此不同呢?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上士有決策權,所以聞道之後,能夠勤而行之;中士呢?傳遞上士的精神給下士,說,你把這事兒給辦了。心情好多囑咐幾句,心情不好隨意傳達一遍,說白了更像是上士的秘書。而到了下士這裏,純粹的就成了執行者——人怎麼說,我怎麼辦。

所以,中士聞道,聽了和沒聽一樣。也想讓我“勤而行之”,別說笑話了。對,你說的很對,可惜然並卵。

下士……不大笑怎麼樣?

這種道理你不跟上士這個決策者說,拉我一個跑腿的開大會,這是要鬧哪樣?這就像是一個公司,決策層、管理層、員工這三個階梯。譬如你要拉投資,自己的方案也做的非常棒,那麼你去了,你要接觸員工,除非是專業的投資公司,不然看都不看你的東西,反而會笑你。為毛啊?因為你有病,他沒藥。

你找管理層,管理層可能會給你遞上去,也可能會直接扔垃圾桶。你找決策層,決策層才會看,這就是上士、中士、下士的區別。

和智慧無關。

隻是和職責、地位有關。

所以說,“道”,也就是識、述,認識到,故建言,有之。什麼是“有”?有之以為利,這就是有,有之,就是要用利,用有。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明道就像是暗的,似乎發現了可以更光亮的餘地,進道好像是後退的,因為前麵又多出了一截前路。夷道就像是絲線上的疙瘩。

上德就像是穀,是能容的。大白若辱。廣德如果不足,建德就好像偷。

質的真像是改變了,大、方而沒有邊界。大、器經過雕琢而成。大、聲音聽不見。大象無形,看不見形狀。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是說隻有道,能夠容納更多的未知,並且去認識這種未知。這一段話,實際上是分成了兩個部分。並沒有太多的難點和東西。(題外話說一句,道德經其實是不用注解的。因為八十一篇經文,其中許多的詞彙,如道、有、無、無為之類的,原文都有解釋。望字生意,斷章取義是最要不得的。不過我看現在的注解,都是望文生義的人多。原本自洽的文章,硬是給解釋除了矛盾,我也是醉了。)

這是《道》篇的倒數第二章,好長時間沒更新了。一是沒有經曆,二是沒有心情,索性這書沒簽約,沒利益,誰愛看誰看,不愛看也別**。這一章的主要問題,就是集中在上士、中士和下士上麵——這裏沒有分歧,解釋就不存在分歧了。

就講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