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尼羅河文明(1 / 2)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麵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隻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彙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幹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古代埃及人曾寫下這樣的詩篇:“啊,尼羅河,我讚美你,你從大地湧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這句話的理解為:地理上的尼羅河從東非高原的萬山叢中走來,用洪水和泥沙在東非大裂穀帶上塑造了肥沃的河穀平原,它象一條生合之藤伸延在荒涼的撒哈拉大沙漠上;曆史上的尼羅河從新石器時代走來,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

BC8000年,由於撒哈拉沙漠大規模擴張,使得北非雖有降水但不多,使原本在北非各地散居的部落都被迫遷移到尼羅河流域。

BC4000年後,來自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也融合進來,成為領導階級,並帶來了豐富的水利技術知識,使埃及迅速進入銅石並用時期,並進入階級社會,奴隸製國家發展起來。蘇美爾人是靠船到達的蘇美爾地區,而蘇美爾地區與埃及並不遠,所以其進入埃及,本就是順理成章的。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古銅色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屬於典型的黃種人特征,這與蘇美爾人很接近。

他們辛勤勞作,不斷提高耕作技術。經過長期的努力,尼羅河穀地變成了古代著名的糧倉。

古埃及文字創於BC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也具有表音作用。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

古埃及人於BC2600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由紙莎草製成的紙。直接取自尼羅河三角洲生長的一種水草,名叫Papyrus,一譯紙莎草,一譯紙草。這種草叢生著修長的葉子,中間伸出一根根大拇指粗的很長很長的莖杆,最長達5米,頂端開花,狀似燈心草。古埃及人便用刀割下這莖稈,切成一段段,削去綠色的外皮,再將裏邊甘蔗一般白色的莖心切成極薄的片兒,浸泡在水中;6天之後取出來,用圓形木棍擀去莖片裏的水分和糖分,以防生蟲,然後把這些薄薄的莖片像編竹席那樣編成一張張,放在重物下軋平,便成了一種草製的紙,也稱紙莎草紙,或草紙……”古埃及人除發現紙外,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用紙莎草的莖來造寫字的筆和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來製成墨水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