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後晉兒皇帝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送給遼人之後,燕雲十六州便成為漢人心中永遠不能撫平的創傷。漢人失去燕雲十六州之後,無論是先前的遼人還是現在的金人,騎兵在黃河以北的平原上馳騁,大宋京城汴梁猶如人家嘴邊的肥肉,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麵。
宣和年間,宋國與金國聯手滅遼,分得燕雲十六州一半的土地,全國上下很是歡欣鼓舞了一番。不料,剛離虎穴,再入狼群。不到三年的時間,金人南下,勢如破竹,大宋剛剛得到的土地又被金人占領。人家已經得到的東西,再從談判桌上要回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誰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李綱拿出來作為一個談判的籌碼,也是無奈之舉。
夜裏,種師道率領各路勤王軍隊,於距離金人牟駝岡大營十裏的地方紮營。從此之後,金人小股部隊再不敢四處搶掠,金人糧草短缺,談判時便不如先前那般從容不迫了。
靖康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宋金兩國使節於汴梁城都亭驛,簽訂盟約。盟約中說道:“維靖康元年,歲次丙午,二月甲子日,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金國皇帝長兄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四十萬匹,銀二十萬兩,送至邊界交割。金國暫時代管燕京、涿、易、檀、順、景、薊州,望善待我國子民,令其安居樂業,享受太平。緣邊州軍,各守疆界,互不侵擾,以安太平。自此保安黎讞,謹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祗,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誓,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候報複。不宣!”
盟成之日,趙桓率領文武,告天地、祖宗社稷,闔城百姓,奔走相告,鞭炮聲聲,如過年一般熱鬧!
雙方約定,三月一日,大宋嶽飛與金國完顏宗弼的比武將於金明池畔舉行,屆時大宋皇帝趙桓與金國丞相、左副元帥宗翰將共同出席!
金明池位於汴梁外城順天門外西牆,街道北麵,與路南的瓊林苑遙遙相對。金明池始鑿於太宗朝太平興國元年,宋太宗趙光義造池是為了訓練水軍,強化國家水上軍事實力。動用工匠三萬,曆時多年,終告竣工。後來,曆朝不斷增修,使得池上各種設施逐漸完備,金明池的功能也從訓練水軍,逐漸演化為水上娛樂。
每年三月一日到四月八日,金明池對庶民開放,這些日子裏,遊客如織,雖風雨亦有遊人光顧,實在是汴梁城極為吸引人的幾處勝地之一。
自池南門而入,向西走百餘步,有一座恢弘的殿宇,正門上“臨水殿”三個大字在太陽的照射下光彩奪目。每年,官家親臨,觀看龍舟爭標,大宴群臣皆在此處。再西行百餘步,一座三拱橋躍入眼簾,仿佛三道彩虹相連直入水天之間,汴梁人把它稱為仙橋。跨過仙橋,盡頭是五座大殿,都是飛簷勾角,雕欄畫柱,美奐美侖。開池之日,此處最為熱鬧。賣東西的小販在人群中穿梭,關撲的叫聲此起彼伏,翩翩公子憑欄遠望,暗頌華麗辭章;二八女兒眉目含春,早把那書生看重。水麵上,八九條龍舟競標,掀起波光粼粼;龍舟裏,十幾漢子赤膊上陣,渾不覺寒熱陰陽。
仙橋南麵,遠遠地矗立著欞星門,門後兩座彩樓千花爭豔;彩樓上麵,婀娜女子盛裝依依,星目流光,惹人遐思。門外便是街道,街道對麵又是一座大殿,名叫寶津樓。樓高幾十丈,站在高樓上,頗有高處不勝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