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2 / 2)

趙高對蒙氏家族的仇恨,來源於他和蒙毅的過節。他擔任中車府令的時候,曾經犯過罪,而審判長就是蒙毅。

史書沒有對趙高的罪行做記錄,他是個真正的太監,不可能淫亂後宮。估計是經常偷竊宮中的禦用物品,拿出去倒賣,被抓住後,扭送給蒙毅處理。

蒙毅能得到始皇帝的信任,就是因為正直不阿,廉明奉公,他拒絕了趙高的金錢買通,依法處理,判決趙高死刑。

趙高如果死了多好,世界就清淨了。也是他命不該絕,始皇帝憐惜他的才華,法外開恩,赦免他的死罪,繼續留任在身邊。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始皇帝再次暴露自己識人不明的缺點,秦朝現在的結果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到別人頭上。

死裏逃生之後,趙高並沒有對始皇帝感恩戴德。他從此深信自己受上天的庇佑,是秦朝的終結者。他做事愈發謙恭和謹慎,夾起尾巴做人,伸出舌頭當狗,不久便官複原職,甚至成為胡亥的老師,得到禍亂秦朝的資本。

始皇帝難得一見的仁慈,害苦了蒙毅。趙高大難不死,卻念念不忘蒙毅對他的“恩賜”,在他仇恨的記事本上,又增添了蒙氏家族的名字。借助胡亥篡位的時機對蒙家動手,隻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是不是真如趙高所言,不殺死蒙恬,胡亥就坐不穩皇位?這又是趙高的一個陰謀。

對於趙高來說,秦朝當然越亂越好。殺死蒙恬,無疑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蒙恬在秦朝地位超凡,聲名顯赫,他的死必會震驚秦朝政壇。到時候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百官惶恐度日,還有什麼比看到這種場麵更能讓趙高興奮的?

如果蒙恬不願無端受死,趙高會更開心。手握重兵的蒙恬,想保護自己的性命,會不會擁兵自重,跟朝廷作對?趙高對無限可能的未來,抱有萬分的期待。

趙高猶如瘋狗,見誰咬誰的作風,帶給胡亥和李斯的是震撼和畏懼。人們對魔鬼的害怕似乎是與生俱來,而趙高就是他倆心中的魔鬼。

麵對窮凶極惡之徒,缺少足夠的正義感做支撐,沒人敢與之抗衡。胡亥和李斯屈服了,向一個太監。這是曆史性的時刻,太監輝煌的高峰,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趙高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的頂點。

送給扶蘇的詔書,已經敲定內容。扶蘇曾經上書批評始皇帝,是為子不孝,為臣不忠,剝奪他繼承皇位的資格,賜寶劍以自裁。大將軍蒙恬,駐守邊關十多年,耗費秦國錢財無數,卻沒有開闊半寸疆土,賜死以謝天下。

收到這份死詔的時候,扶蘇和蒙恬的態度截然不同。

聞知父親去世的消息,扶蘇淚流滿麵,痛不欲生。從始皇帝臨終冊立扶蘇,到扶蘇現在傷心欲絕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這對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正是這份感情,將對扶蘇的生死起到關鍵的作用。

扶蘇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他勤勉修身,獲得百姓的認可,甚至不惜和始皇帝作對,目的是想告訴天下人,他是繼承秦朝皇位的最佳人選。

始皇帝也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所以才把扶蘇派往邊關摔打摔打。父子兩個沒有明說,其實心中都有默契。扶蘇如果不明白交給他三十萬重兵代表什麼意義,他幹脆死掉算了。

我們真的很鬱悶,扶蘇好像確實不明白。他看完詔書後,抽出寶劍,就要抹脖子。還好身旁的蒙恬習武多年,反應敏捷,一把將他攔住。

蒙恬接過詔書一看,倒吸一口冷氣。不僅扶蘇被賜死,連他也有份,原因還是對秦朝無功這種荒謬的理由,他頓時疑心四起,發表出自己的看法。

蒙恬覺得詔書實在有蹊蹺,連他和扶蘇都該死,秦朝就不該有活人了。他建議扶蘇稍安勿躁,想死也要把事情搞清楚,應該調查研究之後再做結論。

扶蘇根本聽不進蒙恬的話,他滿腦子都是傷心和失落,他是那麼堅信會繼承秦國皇位,在得到相反的結果後,心情瞬間跌到穀底,對生活,對未來都喪失了信心。他同時又沉浸在喪父的哀痛中,情緒徹底失控。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扶蘇抱著他根深蒂固的儒家理念,拔劍自刎,追隨始皇帝的腳步,到地下去盡他的孝心。

扶蘇放棄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他同時放棄了改寫曆史的機會。他辜負了始皇帝對他的栽培,這顆唯一能夠挽救秦國的棋子,完全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苦了秦國的百姓,被始皇帝壓迫的還不夠,馬上就要向太監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