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焚書案(2 / 2)

李斯對大儒集團的定性已經相當嚴重,但他還沒有過癮,繼續落井下石:“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李斯同誌的情緒明顯很激動,語氣越來越重,話也越來越毒。他說古時候天下混亂,諸侯製度沒有固定的標準,讀書人喜歡大放厥詞,影響君主治理國家。現在始皇帝統一天下,製定了黑白分明的政策。如果那些自以為是的專家學者再像以前非議朝政,借批評皇帝提高自己的聲譽,借獨特的言行標榜自己的高明,就是別有用心。他還在最後撂下狠話,總是率領門生批評政府,會影響始皇帝的威信,造成黨徒勾結的現象。

曆來最受君主忌諱的就是結黨私營,李斯這樣形容儒家,已經在使壞,是要致其於死地。他之所以反應如此強烈,有兩條原因。

一,李斯出自法家,本身就和儒家在爭奪顯學的道路上碰撞的頭破血流。道不同不相為謀,對立是必然的。

二,始皇帝對儒家和方士越來越重視,這讓身處高位的李斯感到了威脅,所以才不顧形象的進行打壓。

怎樣消除文化體係差異帶來的負麵影響?李斯給始皇帝出了個主意,進行思想管製。

一,把秦朝以外的史書通通燒掉,不是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任何人不得私藏《詩》、《書》和百家典籍。政策由各級地方官員親自執行,把搜出的書簡全部焚毀。

二,凡是兩個人以上討論詩書和時政的,論罪當斬。而且死後不得埋葬,要把屍體丟棄在大街上警醒世人。

三,禁止包庇罪犯,明知道犯罪嫌疑人的不軌行為,卻不上報,以同案罪論處。

四,接到焚書令後三十天內不執行者,判處勞教四年,發配北疆修築長城。

始皇帝對李斯過分依賴,對他的話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頒詔,即日起開始焚書。因為李斯的私欲,秦國始亂方治的社會重新混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安定繁榮。

經驗主義的錯誤,危害太大。始皇帝受惠於專製統治,使秦國迅速成長,國力增強,他便以為治病必須用猛藥。當他發現國家內部出現不同意見,需要重新整合的時候,就盲目的采取急政,想馬上扭轉困局。

殊不知亂世才用重典,治世應該舒緩。用猛藥是死馬當活馬醫,若是傷風感冒卻吃瀉藥去火,不但於病情無益,反而傷身害己。

始皇帝妄稱聖君,被李斯阿其意,順其誌,揣摩他的心思,將他玩弄於鼓掌之間。他被人賣了,還要幫著數錢,送給李斯一世富貴,飛黃騰達。用禁人言的辦法消除抨擊時政之音,始皇帝把李斯的詭詐變成自己的天真,是可愛還是可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待到唐代,言論自由之風盛行,章碣趕時髦,寫詩把始皇帝好好諷刺一番。劉邦和項羽這兩個土匪,因為沒有書讀,文化層次太低,不足以成就大事,隻能接替始皇帝,勉強當當皇帝。

劉邦、項羽毀掉大秦江山,始皇帝已經夠窩囊了,從小誦讀詩書的他,還要被嘲笑不如兩個“文盲”有本事。何況他還是替李斯背黑鍋,你說氣人不氣人?

不過,始皇帝可顧不上和章碣這小輩發火,他正向李斯學習,憋歪點子,給儒生下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