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2 / 2)

要說匈奴人還真是記打不記痛,當年被李牧敲一悶棍,如今又在同一個地方摔跟頭,實在活該。還有更倒黴的事情在等著匈奴大軍,蒙恬可不像李牧那樣脾氣和善,他跟始皇帝混的久了,也是個心狠手辣,斬盡殺絕的主,不把匈奴打回老家,他不肯罷休。

公元前214年,春。蒙恬把秦國大軍拉到遼闊的關外草原上,他要和匈奴大軍激情對決。

去年的大勝,是秦軍借助長城之利,取巧得勝,並不能真正展示出蒙恬的軍事水準。隻有在匈奴最熟悉的草原上,用步兵戰勝騎兵,才是他想要的結果。

以己之短,攻敵之長,這不符合任何兵法的要義,是蒙恬向傳統兵法或者自己命運的挑釁。非常人行非常事,曆史也有無厘頭的時候,他要成就某人,是不會給我們講出道理的。奉勸後世所有的軍事家,沒有蒙恬的水平,千萬不要這麼做,那會死的很慘。

麵對秦軍三十萬大軍的圍剿,匈奴部隊沒有馬上撤退。開玩笑,草原是雄鷹翱翔的地方,在這裏戰鬥,他們不懼怕任何人。至少有三個優勢,都預示著他們將取得勝利。

一,秦軍遠離關內,三十萬大軍的糧草是個大問題,這就要求蒙恬必須速戰速決,而這正是秦軍不擅長的。反觀匈奴大軍,因為是春天的緣故,水草繁茂,給他們帶來豐厚的補給,為戰爭勝利提供了保證。

二,匈奴大軍對草原地形很熟悉,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戰爭的主動權。比如計算道路遠近,考察地形的險厄,他們都占有絕對的優勢。

三,匈奴部隊的作戰方式以衝鋒和遊戰為主,最適於草原平坦寬廣的環境,可以充分發揮機動能力強的優點,給秦軍行動遲緩的軍陣以打擊。

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蒙恬到底有何所持?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蒙恬依靠的是秦朝領先於匈奴的機械化發展水平,他手裏有秘密武器,弓弩。

提高軍隊裝備的高科技技術含量,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感念,從人類出現爭鬥開始,就已經學會利用工具增強自身的戰鬥能力。武器的先進性,有時候能夠超越一切戰爭因素,成為克敵製勝的關鍵。

我們先來看看秦軍手中的弩究竟有多厲害,是否足以幫助他們贏得戰爭。

弩的發明,是對弓箭性能的改善。相對於弓箭來說,他具有射速快,射程遠,穿透力強,並且省時省力的優點。弩的這些特性,在冷兵器時代是相當恐怖的。如果秦軍大規模的裝配了這種武器,蒙恬確實有自信勝利的資格。

還是讓事實說話,用戰場檢閱一切。

匈奴大軍展開了對秦軍的打擊,他們采取包圍遊擊戰術,並不確定主攻方向。秦軍的兩個側翼,包括後方,都成為匈奴衝鋒的目標。他們充分發揮速度的優勢,想給秦軍慘痛的教訓。

秦軍在蒙恬的指揮下,不慌不忙的推出大型弩車,對進入射程匈奴騎兵進行著瘋狂的獵殺。弩兵部隊也在前後左右四個方位結成方陣,用手持弓弩配合弩車射擊。更有秦軍培養的超級弩手,用特製的強弩阻擊匈奴的高級將領。

在強大的作戰武器麵前,匈奴的速度優勢蕩然無存,反而成為製約他們的因素。由於馬速太快,在前方士兵跌倒後,後繼者無法收韁,摔死者、踏死者無數。他們被殺的人仰馬翻,潰散於草原。

蒙恬率領秦軍精銳追擊七百餘裏,把匈奴遊勇趕至草原深處。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趕走匈奴後,秦朝順利收複河套以北的疆土,重新在那裏設立九原郡,下屬四十四個縣,擴充了對北疆的控製權。

因為看到長城對抵禦匈奴所產生的作用,始皇帝決定在北疆采取以險製塞的防禦措施。他從國內調動70萬民工修築城防,把秦、燕、趙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在秦朝北方樹立起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

輝煌之後,就是落寞,永恒不變的規律,蒙恬也未能逃脫。縱橫無敵的大將軍,從此駐留在北國邊疆,成為長城建設工程的監工。不久的將來,他還要迎來一個特殊的工作,給始皇帝當家庭保姆,伺候那個導致他家族覆滅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