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2 / 2)

“天子出巡,百姓暫避”。不時有騎著駿馬的傳令兵,奔行於馳道兩旁,提醒周圍的人,不要衝犯禦駕。

陽武縣的百姓昨日就收到始皇帝將途徑博浪沙的消息,他們生計尚且不保,哪會有窺視龍顏的好奇心。盡管馳道周圍數裏看不到人煙,但傳令兵卻還是不知疲倦的嘶吼著。給始皇帝辦事,沒人敢不盡心盡力。

張良和大力士就藏在馳道旁邊的樹叢中,大氣都不敢出,生怕被警覺的秦兵發現。他們透過荊棘的縫隙向外張望,搜尋著獵物。

始皇帝斜倚在自己的鑾輿之內,兩位衣著清涼的宮妃正賣力的為他按摩,隻要他稍有動作,宮妃的臉上就會條件反射般的露出驚恐,足可見始皇帝積威之盛。這位令天下畏懼的中年漢子,此時正閉目養神,絲毫不知道危險正離他越來越近。

張良使勁揉了揉眼睛,確定自己沒有看錯。他的麵前行駛著一輛珠光寶氣的華貴鑾輿,車欄上雕龍畫鳳。左右隨從高舉雲幡寶羅,儀仗開道,整整六匹拉駕的烏黑駿馬,這是天子的座駕,裏麵坐著天下的仇人。

想到始皇帝就離自己十數步開外,張良怒火中燒,國恨家仇湧上心頭,再無懼於持槍橫戟的禁軍武士。他招呼身邊蓄勢待發的大力士,“此時不殺,更待何時?”

大力士看準目標,揮舞手中的鐵椎,呼嘯而出,隻見一道銀光劃過,當先的車鑾應聲而碎,四分五裂的殘片到處迸射。張良找對了人,大力士一擊即中,沒有浪費他們唯一的機會。但他們的心中剛剛雀躍起成功的喜悅,卻赫然發現,車架中竟是空無一人?

張良和大力士的臉上寫滿了問號,可惜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去求證事情的真相。禁軍侍衛高叫嚷著“捉拿刺客”,向他們的藏身之處撲來。這時候他們有兩個選擇:

一,束手就擒,馬上就能知道刺殺失敗的原因,不僅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還能在臨刑前高喊“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經典口號。

二,拔腿就跑,隻要能躲過秦兵的搜捕,留待有用之身,將來還有機會成就大事。

兩名膽大包天的刺客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後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刺秦而喪命的義士,荊軻一人足以,不然後世將無從追捧。

張良憑借對博浪沙地形的熟悉,終於逃脫追捕,隱姓埋名,躲藏在下邳。他的人生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暗淡無光,更精彩的未來正在向他招手,天書奇緣、帝王軍師,讓我們羨慕的事情太多,太多。

我們還是來快來解密張良失敗的原因,假貨之害,古來有之。自從始皇帝遭遇荊軻事件之後,秦國就加強了對他的防衛工作。出行的時候,多準備幾輛混淆視聽、迷惑刺客的副車,隻是基本措施。

當張良在下邳得知實情後,不停的埋怨自己莽撞。其實他多等片刻又能如何,副車不隻一輛,給他蒙中始皇帝的幾率實在太小。如果他僥幸成功,我們偉大的漢高祖就隻好在亭長的位置上終老,這成何體統?

對於再次被刺殺的事情,始皇帝龍顏大怒。看到副車上那個殺傷力極大的鐵椎,他鬧不明白,天下的兵器不是都應經收歸鹹陽,造成了銅人?顯然自己製定的政策,執行的還不徹底。他頒布詔書,對全國可危害人身安全的金屬製品重新普查,膽敢私藏者,以欲刺王論處。此令一出,天下又無寧日,官吏趁機威壓百姓,人民已經欲哭無淚。

張良的行為,是六國遺貴對亡國的抱怨,也是六國百姓,對暴政的哀嚎。人民渴望仁政的呼聲,曾經離始皇帝那麼近,不過是他到副車之間的距離,可惜他卻聽不清楚。站在權利的頂峰,始皇帝的周圍彌漫著令他飄飄欲仙的煙雲。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他什麼都看不真切。

顛倒是非,本末倒置,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漸漸的看不懂始皇帝,秦國百姓眼中睿智的明君,竟然糊塗如斯?對自己的苛政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跟人民為敵,終究會被人民拋棄。始皇帝得到過機會,卻不珍惜機會,隻能失去機會。他親手為大秦挖掘著墳墓,不辭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