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始皇帝對本土派的不滿,李斯內心暗自得意,新朝剛立,正是重新劃分權利的大好時機,現在不打擊本土派,更待何時?他對始皇帝逢迎到:“君上攜正義之師,替天行道,滅六國、定江山,大秦版圖東至大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遼東,這是三皇五帝所未竟之功。臣竊以為,隻有三皇之首的泰皇才配做君上的名號。”
把始皇帝比作泰皇,是李斯醞釀已久的決定。論起溜須拍馬的功力,李斯若做第二,沒人敢做第一。泰皇作為眾君之首,已經是登峰造極的地位,李斯滿以為會得到始皇帝的稱讚,但他終究難以明白始皇帝那顆偉大的心。
李斯對始皇帝的阿諛,換來了本土派的嗤之以鼻,始皇帝卻麵容平靜的開口說道:“廷尉所言深諳寡人之意。不過,既然寡人的功勞遠超三皇五帝,名號應該取之三皇,高於五帝,以皇帝稱之,未知可行否?”
始皇帝驚世駭俗的言辭,令滿朝嘩然,城府若王綰、李斯者也麵露驚愕,為之動容。但他們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帶頭高呼:“臣恭請大秦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朝臣不絕於耳的稱頌聲中,始皇帝慢慢閉上雙眼。他的麵孔上,是一副複雜的表情,時而威嚴、時而滿足、時而得意、時而猙獰,他越來越像個皇帝,也越來越不像他自己。
經過始皇帝的啟發,秦國的大臣們總算開竅,歌功頌德隻有一個竅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眾人花樣翻新的建議層出不窮,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皇帝授命於天,不應再自稱“寡人”,改以“朕”稱之,皇帝出命為“製”,下令為“詔”。
二,帝王死後,以其德行追諡的舉動是“子議父,臣議君”,理應取消。自始皇帝後,後世以數計算,統稱為秦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代代永繼。
三,皇帝作為上天的代言人,要有獨特的信物,以玉雕刻而成,稱之為“玉璽”。
四,凡是跟皇帝沾親帶故的親屬,都獲封皇家稱號。皇帝的妻子叫做“皇後”,父親叫做“太上皇”,母親叫做“皇太後”。
所有的神話都是人為的包裝,始皇帝用他的經曆向我們闡述了封建思想的真相。通過對自己的神話,來鞏固地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慣用伎倆。直到給自己鍍完金,始皇帝才開始安排起秦朝未來的行政工作,他在社會、政治、軍事三方麵做出巨大的改變,建立了封建王權專製製度的雛形。
統治階級對社會的定義,影響著百姓的觀念,為了更好的統治人民,始皇帝架構起一整套完備的認知體係。他通過對社會的定義,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理論。
戰國時期盛行陰陽之說,齊威王當政時,齊國的陰陽理論學家鄒衍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得出“五德相運”學說。他認為自然界有五行組成,而朝代的變遷也遵循五行理論,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演繹朝代興亡。
始皇帝認為“五德相運”的概念很好,老百姓搞不懂,統治階級可以拿來隨便解釋,他隨即征用了鄒衍的這套理論。經過太史的推演,始皇帝向天下公布秦朝建立的原因:周朝為火德,秦朝取代周朝是以水滅火,故秦為水德。
始皇帝接受五行理論的同時,也發現了其中的漏洞。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秦朝不可能傳繼萬世,將來必然會有土德之國取而代之,想避免這種結果,隻有改運:
一,始皇帝根據水德更改歲曆,將十月初一定為年之伊始。凡是新年朝見、國慶大典,都從這天開始。
二,水德尚黑,秦朝的旌旗、衣服、符節都規定用黑色。就連天下百姓都稱之為黔首,黔為黑之意,秦朝人民因此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黑戶。
三,與水德相應的數字為六,秦朝跟著實行六進製計數法。兵符的長度、法冠的高度都為六寸,車架的寬度、行駛步伐都為六尺,就連皇帝的禦車也要用六馬拉駕。
四,水德主刑罰,秦朝因此凡事皆取決於法,不講求人情恩義。采用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強硬措施,打造出封建社會的法製最高峰。
五,始皇帝將黃河改名為德水,寓意黃河之水永不枯竭,秦朝統治源遠流長。
秦朝的社會變革令人眼花繚亂,在政治和軍事製度改革上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