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的戰場曆練,讓王賁收獲了足夠的信心,天下沒有他不敢闖的龍潭虎穴,但大梁也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天高地厚。
勤勞質樸的河南人民,用他們善於創造的雙手,建築了一座戰國最堅固的城池。中原地區有著交通發達,物產豐富的優越地理條件,不足之處也在這裏,由於沒有天險,往往缺少足夠的軍事屏障。
魏國隻有通過加強城防,來解決這個問題。大梁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拉車和操練。城牆依托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垛口等一係列軍事設施,架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係。
王賁以攻城戰而聞名,可麵對著魏都大梁,他也變得束手無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王賁領兵太少,根本不可能進行攻堅戰。此時已是七、八月份,正是大梁的雨季。瓢潑般的落雨,每日下個不停,更是給王賁的作戰帶來困難。為了防止營地被積水衝淹,他隻有率部到黃河上遊的高地駐紮。
幾天來,王賁都冒雨站在黃河岸邊的高地上,凝望雨幕中巍然不動的大梁,思考著破城之計。大雨使黃河汛情嚴重,水位居高不下,激流不斷的衝刷著黃河兩岸的堤壩,發出震天的轟鳴聲。目視眼前的一切,王賁難免感慨起來:如果水再大些,就需要泄洪了,否則一旦決堤,就是水災泛濫,瘟病橫行。
王賁突然愣住,他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水淹大梁?勢必會禍及百姓,有傷天和。他拚命想把這個念頭排諸腦後,但人最不能抵禦的就是誘惑,想到破魏的大功就擺在眼前,他傳令三軍:“築堤,蓄洪。”
秦軍苦幹數個晝夜,將奔湧的黃河水積存數丈高,隨著簡陋的堤壩不堪重負,洪濤傾瀉而出。泛濫的河水將大梁城的威嚴一洗而盡,任它城堅池厚,也無法抵抗黃河的咆哮。
公元前225年,魏王假投降了,他無法忍受在房頂度日的生活。糧食被洪水淹沒,三餐無以為繼,不論是為了百姓還是他自己,拋棄帝王的尊嚴都是最好的選擇。
難怪史家不願意為王賁歌功頌德,當大梁百姓驚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時候,活命者未知幾何?魏人不死於刃,皆失於水,都是王賁在造孽。大梁從此跟水患結下不解之緣,千百年來,洪災不斷。到了明朝,李自成也搞過水淹開封,把王賁的混蛋樣學個十足。開封被曆代稱為風水寶地,莫非是總遭大水的緣故?
都城大梁被毀,魏國失去他們的政治核心,成為一盤散沙。王賁率部掃平魏地,在魏國東部地區設置碭郡。就在大梁風生水起的時候,秦、楚戰場又是怎樣一番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