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們思想脫胎於孔孟之道。(1 / 2)

我們的思想脫胎於孔孟之道

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曲阜人孔子,時至今日依舊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且,我們有關部門正努力將孔子推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也知曉孔子,也知曉孔孟之道

孔子名叫孔丘,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們儒家學說的奠基人。什麼是儒學?儒學首先要求人先修身,後齊家,再平天下。修身是指先把自己修練好,自己修練好了方可管好自己的家,自己修練好了,家庭管理好了,才能出來當官,為更多的人服務。那麼我們如何修練的?首先得學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周文王製定的禮儀,是周朝人們當時都要遵守的禮儀。孔子說,;一日天下歸禮,天下歸仁也。;

儒學是講如何為官從政和如何為人處世等內容。其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儀恥,溫良恭儉讓,三剛五常,三從四德等。仁是儒家修練的最高境界。義就是正義,仗義。禮就是周禮,智就是智慧。信就是誠信,不說謊,守信用。溫就是待人處事要溫和。良就是不違法亂紀,不違背道德規範,不幹損人利己之事。恭就是待人接物恭敬有禮。儉就是生活要節儉。讓就是謙讓,就是遇事要多忍讓,忍讓麻煩少。

忠就是忠於國君,孝就是孝敬父母,義就是正義,廉就是廉潔奉公,恥就是人們要知道禮儀廉恥。

三剛即君為臣剛,父為子剛,夫為妻剛。上述這些話的意思是大臣們要服從皇帝領導,兒女們要聽從父親的領導,妻子要服從丈夫的領導。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三從四德是指婦女在家從父母,出嫁從丈夫,夫故從兒子。此話的意思是婦女未出嫁時要聽父母的話,出嫁了要聽丈夫的話,丈夫不在要聽兒子的話。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德是指婦女要孝敬父母,孝敬公婆,尊敬丈夫,愛護兒女善待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等好的品行。婦言是指婦女言談要文雅,不粗俗,不挑撥離間等。婦容是指婦女要穿戴整齊幹淨,舉止要文雅,不粗俗。婦工是指婦女要會做打掃庭院,洗衣做飯和縫衣做鞋等家務活。儒家學說內容不僅是上述這些,我就講這麼多。

孔子生前是辦私立學校的,該校向學生主要傳授如何做官和如何為人處世等知識。

私立學校自然要擴大生源,隻有生源擴大了,才能增加學校的收入。為此孔子不斷向人們宣傳到他所辦學校學習的好處。孔子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孔子生前曾向一些國君推薦他的學生,但效果不佳。孔子生前生活並不如意,他的學說也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

直到孔子去世大約一千年後的隋朝。隋朝這個朝代執政時間不長,但它創建的科舉製度在我們中國存在的時間很長,對我們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家都知道封建社會是家天下。家天下就是皇帝以及皇帝家族的天下,天下很大,皇帝家族人數有限,難以完成管理天下的重任。所以皇帝就以考試的辦法,向社會招幕幫皇帝家族管理社會的人才。隋文帝楊堅選定科舉考試內容為孔子的儒家學說。這下孔子的儒家學說和豐厚的利益掛上了鉤,孔子的儒家學說頓時身價倍增,大放光明

官大概是世上最好的職業。當官不但能指揮好多人,能掙好多錢,而且當官的人處處受人尊敬和羨慕。當官還能改換門庭,光宗耀祖。有了科舉這條當官之路,有條件的人們努力學習儒學,然後參加科舉考試。一旦考中,馬上身價倍增,門庭生輝,通過學習能做官的道理,時值今日,上至八十歲的老漢,老婆婆,下至四,五歲的小孩都能知道。可見讀書能做官的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科舉製度的興起,是原來以皇族為主管理社會的封建政權,增加了非皇族人員從政的渠道,使封建社會的管理社會水平有所提高。使非皇族人員有了從政濟世的希望。科舉製度在我們封建時代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孔子的儒學也有很多好的內容,時至今日,孔子的儒學還有不少需要我們借鑒的內容。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隨著科舉製度的建立,以及跟隨科舉製度而興旺的儒學。使我們形成重官輕民,重視文人,輕視勞動人民,重視聖人所言,輕視實踐理論等社會現象。

重官輕民,就是我們愛當官,能當上官就是我們最大的理想,最大的希望。若是我們沒有當官的希望,我們也要努力培養兒子能做官。兒子一旦能做上官,馬上能光宗耀祖,改換門庭,使整個家庭人員地位提高,整個家庭人員受人尊重,讓人看得起。人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社會上做官的人是極少數。絕大數人爭取當官的美夢是要落空的。由此可見,讀書人都爭取做官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由於我們科舉製度盛行了上千年,使我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讀書能做官,讀不好書就當不好官的思想。事實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有許許多多沒有多少文化的人,也做過較大的官,如討過飯的朱元璋,賣過柴的劉秀,賣過席的劉備。還有一些學曆不高的外國的大人物。如;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傑克遜,杜魯門,巴西總統盧拉。就是在實行科舉製度的朝代,皇室成員也不是通過讀書獲得官位的。由此可見,讀不好書就當不好官的思想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