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了凡四訓》講記01(1 / 2)

《了凡四訓》講記已經寫過一遍了,突然還想再寫一遍,就再寫一遍吧。每一遍都是對自己的提高。

目前在新街口與誠明書院同時在講《了凡四訓》,感悟也頗多,所以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國學越來越熱了,想要學習國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但如何學習國學,知道的人卻不多。我們總結了一套適合現代人學習的方法,可供參考,因為我們就是這麼學過來的,很受益。

學習國學一定要有個概念,就是我們不隻是要了解一些國學常識、日常概念而已,而是要深入學習,這樣你才能得到國學的真正受益。

國學的學習方法與我們目前的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目前的學習更多的是在學知識,而國學不是,國學不強調知識,而是強調智慧。國學的目標是智慧,而智慧從哪裏來,從我們本性裏來,就是我們的內心裏本來就有這些智慧,國學的學習就是要把它引發出來。所以,學習的方法就與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現在的學習就是不停的在從外麵學習東西,認為我從外麵學了,就成了我的東西。結果是越學越煩,目前普遍出現學曆越高煩惱越多的現象,就是方法錯了,所謂背道而馳。

我們慢慢說,大家就能明白了。

我們的本性,本身有智慧、有幸福、有財富、有一切的一切。但目前是被掩蓋了,它透不出來。假如我們開發了本性,是不是就把本性裏的東西都開發出來了?是的。那我們自然就有智慧、有幸福、有財富以及一切的一切。

這就是“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們的“德”本來就是“明”的,目前被蓋住了,它就不明了,我們的目的就是再讓它明起來。自己明起來了,再去幫別人明起來,就是“親民”,達到至善圓滿的程度就是“止於至善”。

是非常容易明白的一個道理。

那如何才能明明德呢,就是把掩蓋在外麵的那層東西去掉,那東西就是“物”,所以叫“格物”。格物不是研究萬事萬物,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也沒有去研究萬事萬物,而是不停的在學習、讀經。學習、讀經就是為了格物,所以學習方法跟我們不一樣。

在《孟子》中,孟子說過“格君心之非”,就是幫助領導去除他的錯誤觀念。就說明“格”確實是格除的意思。這個“格”自古以來解釋的非常多,你先記著“格除”的意思,先按照這個方法做,你自然而然就明白它的意思了。

格除那些掩蓋在上麵的東西,就“致知”了。這個“致知”不是普通的致知,而是本性裏“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智慧,根本的智慧。有了這個智慧,你一接觸外麵的環境,就什麼都知道。在不接觸的時候,就什麼都不知道,這就叫“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的本性就是這個樣子的,你在不刺激它的時候,它什麼都不知道,真正的輕鬆自在,當你一刺激它,它什麼都能知道,而又沒有起心動念,自然跟你呼應,這是真正的自在。

所以,在古代我們常常聽說深山裏有一位高人,你去谘詢他東西,他什麼都能給你解答。為什麼?就是這個道理。你不問他,他像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會去想那些事,當你一問他,他連想都不用想就自然能給你解答,而且給你解答的正好是你需要的。這就是真正的智慧,叫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再接觸外麵的環境,自然就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而過多的去掌握後得智,後得智就會把根本智給掩蓋,而你所謂的後得智也不是真正的智慧。正如我們現在學了那麼多知識一樣,因為沒有根本智,結果學了那麼多,學得心裏很煩。本來不知道那麼多事情,心裏不那麼煩,知道的越多越煩,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國學的學習方法與我們現在的不一樣。那國學學習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一”,“一”才能入道,“二”就入不了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