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劉秀稱帝,史稱漢世祖,建立後漢,又曆明章之治,天下百姓脫離戰火之難,家事得以有,孩童得以識字。
公元100年,天象迥異,日月交彙五星連珠,引發千古異象,時有犍為郡張皓,字叔明,七歲熟讀《春秋》,在鄉任職,忽一日回房,正要拿起案幾上竹簡誦讀,驀然發現一本從所未見之物,奇怪之下拿來翻看,此物竟是用名貴紙張所做,上寫隸書《三國演義》。
張皓詫異的翻開第一頁,誦讀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頓時激動不已,他伏案而起,“好!好!”口中激動,張皓一連誦讀十遍,卻是愈發難掩心中澎湃。
他乃是張良之後,自小文武皆習,今日忽得到此寶,正中心性,一時間也不管此書寶貴,翻看起來,“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念到此處更是手舞足蹈,“天下大勢!精辟!皓不曾想天下竟有此種文句,妙!妙!”
繼而朝下觀看,“周末七國紛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抻髯自語,“楚漢之爭?楚焉能與我大漢相提並論!此人委實狂妄!”繼而又看,“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他猛地一呆,接著大怒將此書扔下案榻。
“我還道此乃奇書,沒想竟是咒我大漢滅亡的反書,當真是該死之極!”越想越怒,猛地上前要將此書毀去,但想到開頭幾句話,卻又不忍!
強忍心中怒火,張皓繼續向下看去,“……是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
他兩手顫抖,雙目含淚,他雖不在朝為官,但卻知道洛陽宦官一直弄權,此刻見大漢竟然要亡於宦官,自是有所感觸,這一哭,心中的怒火也去了大半,回到案幾,慢慢觀看起來……
張皓遊曆期間結交兩名好友,一名張霸,字伯饒;另一人李郃,字孟節。此時他徹夜連讀,三日不出房門,外人以為他兀自好學,也不來打攪,三日三夜將此本《三國演義》全部讀完,此刻心中五味雜平,不知是哀大於怒,還是喜大於悲!
委實忐忑不安,慌忙間足不帶履,“來人!來人!”疾呼之下,果然來了兩名小廝,小廝見主人如此衣衫不整,心中詫異,卻聽張皓說道,“我寫一封書信,你二人快快送於張霸和李郃處,此乃緊急要事,不可大意!”小廝領命,過不一時,張皓從房中出來,手中拿著兩片絹帛遞給小廝,再三囑咐,一定要交到本人手中,小廝領命而去。
回到屋內,他卻輾轉反側,連官邸也不去了,隻待張李二人到來,每每送飯之人經過,他都要搶門而出,問及,“張霸二人可曾來了?”失望之後食不知味,或不食不喝!
一月之後,門客來報,“張霸、李郃到來,正在門廳等候!”張皓出門,麵頰消瘦,形神萎頓,“快快請來……不我親自前去!”剛走一步,頓覺力不從心,門客趕忙相扶,不管其他朝門廳趕去。
門廳中,張霸與李郃正笑談幾年的經曆,忽然間一門客攙扶一人而來,細看之下卻是好友張皓,二人相對驚訝,張霸上前,“叔明你這是作何,怎麼一年不見變成如此模樣?”李郃趕忙上前攙扶,臉上帶有關心之色。
“兩位終於來了,快與皓到書房!”滿帶焦急,將門客打發,二人相互攙扶,二人途中幾次要開口詢問,卻見其神色匆忙,遂閉口不言。
書房中,張皓跌坐案榻,“二位勿怪在下待客不周,隻是皓有天大要事與二人相討!”二人自不避嫌,與之對坐。
“叔明你……”李郃就要開口,卻被張皓攔住。
張皓深吸一口氣,“實不相瞞二位,皓如今這等模樣乃是一月而變!”二人聞言更是大驚,看著二人,張皓淚眼汪汪,“伯饒、孟節請看此書!”他將案幾上那本讓他晝夜食不知味的《三國演義》拿出,閉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