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師專(2 / 2)

百味在心的朱瞻基護衛著朱棣的靈柩離開了南京這傷心之地,除了太祖,兩位皇上,兩位太子非正常死於此地,這地方不能來了。是否也應該告誡自己的子孫呢?

朱棣的靈柩向北京駛去,沿途百姓伏地於野、哭聲震天,這份哀榮,永樂皇帝當得起!

此時大明疆域遠超漢唐,困擾中原兩千年之久的遊牧入侵在他手中斷絕,修路修河,功及百代、利在千秋,北方百姓從此安居樂業,雖經四年靖難戰火,前期勞役繁重,但重建北方,攤丁入畝,吏治清明,賑災複業,促進農工,發展遠洋,平抑物價。。。。。。

這一切,老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中,後世評價自有文人操刀,我們管不著,這一世,自當在家中供奉。

朱瞻基決定在天津衛停靈三日,乘火車入北京,告慰祖父在天之靈。

永樂二十三年秋,天津衛,天子渡河始發之地,戶九萬,商千家,漕運、鐵路樞紐,水師所在,當然還有大明最大的蒙學書院----海河書院,以及最大的教師學堂。

天津的儀式肅穆莊嚴,悲情感天,高樂祭拜這位偉大帝王心甘情願。一千五百年來,一位真正胸懷民族、胸懷百姓的帝王,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任何溢美之詞用在他身上都不過分。曆史評價與身處其境的人們的心情相比顯得那麼蒼白而無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朱瞻基夜宿海河大院,連續兩晚書房燭火未熄。

朱祁鎮與高洋兩個未謀麵、不足百天、相差不足一個時辰的小家夥成了兄弟。朱瞻基認高洋為義子。

海河書院數千學子單獨祭拜。朱瞻基接見眾人,宣布海河教師學堂成立,並賜匾“教書育人”。

海河兩岸桂花香。

八月二十,朱瞻基登基。

海河小院為官者僅餘馮俊武、毛欣明二人,眾人進爵辭官回到天津,全力投入書院建設。

徐進就職工部尚書。

如此年輕的徐進任工部尚書,堪稱奇跡。不過徐進平易近人,又極富感染力,西域時就獨擋一麵,工作成就有目共睹,倒也能服眾。今天討論的是已經辭官的馬明主持的《技術分級保密條例》。

保密工作大明一直非常重視,這個《條例》卻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因為它涉及了向民用開放的內容,雖然隻是一個很宏觀的東西,可裏麵涉及的利益關係就多了,討論十分激烈。說白了,就是什麼樣的技術可以開放給什麼樣的人。

工部是六部之中技術官員最多的部門,也大都明白這個《條例》的意義。徐進看著眾人激烈的討論,明白這不是短時間可以有結果的事兒。

新皇登基,給工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根據馬明留下的《技術分級保密策》細化一個東西出來,看來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兒。激烈的討論,有意無意的透露出個人利益傾向性,徐進感覺所獲眾多。

馬明的離開讓徐進十分惋惜,惋惜的還有眾多技術型太監,馬明留給他們的東西太多了。撫摸著五套散發著墨香的《永樂大典》,朱瞻基感慨萬千。原著已經隨爺爺下葬了,有了印刷機,這代表中華文明的鴻篇巨著,想要多少有多少。朱瞻基期盼著《條例》的出台,這裏頭技術性的東西太多了,不能輕易流傳。

五套全本應該分開保存,南京是否放一套?朱瞻基猶豫不決,不過他想賜海河書院一套。

五套書占了滿滿一個房間,和五套書一齊獻上的還有一發子彈。銅質、針刺激發底火。英俊的皇帝的手一會兒在書上移動,一會兒在子彈上留連。馬明開啟了太監們的創造力,這是他留給皇帝的最豐厚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