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紡織(1 / 2)

履帶運輸車輛在戰爭後勤中的大量使用,民間也開始仿效,這東西的載重和通過能力確實比較恐怖,隻是對鋼鐵的需求量太大了,鋼鐵是朝廷專營產品,如此大的用鐵量,確實不是一般人能搞得了,朱家子孫到可以顯顯身手。

晉王一係王爺們如今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邊患消失,領地將更加富庶繁榮,更可喜的是草原上的羊群將帶給他們控製下的作坊足夠的羊毛,他們的聯合作坊很快就會帶給他們更多的財富。憂的是邊患沒有,皇上必定削藩,沒有兵衛就隻能做個富家翁了,對於享受慣了權力滋味晉王來說,現在是一種被逼即將跳崖的感覺,當然寧化王之類的郡王這種感覺就差多了。

今年的棉田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種植數量有大幅增加。在北方百姓歡慶勝利和即將到來的收獲時,南方的紡織商人卻在擔憂。

自南宋以來,絲、棉、麻、毛成為四種主要的紡織材料,其中絲是奢侈品,毛是過冬用品,麻織物並不能成為商品。自從江南大力開發冬夏兩宜而且價格適中的棉花,這種作物成為了長江以南的重要經濟作物。在紡織商品中,北方棉花的種植麵積小,隻有羊毛是強項,而這些原材料產地大部分還不在漢人的控製之下。

如今的勝利將帶來了大量的羊毛,加上北方棉田的擴大,勢必對紡織業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現在,這些人已經清楚的知道了北方棉毛紡織快速發展的來龍去脈,他們所能采取的對策有哪些呢?首先從政策上限製北方棉田數量的快速增長,理由無非是影響糧食產量,但如今北方草原的牛羊是一個有效補充,而且棉花在北方也可以套種。其次是通過地方官府進行阻擊,可北方的幾家作坊各個背景深厚,搞不好會遭到滅頂之災。其三是改進設備,進行商業競爭,當然這也是不得已的下策。可高效的紡紗織布設備雖然各不相同,卻同樣是那幾家的機密,試探過幾回,沒有成功還差點引火燒身。

而這些技術的原始出處自然落入了這些人的視野,別人可以改進到如此地步,自己沒有理由不行。隻是現如今那裏隻剩下一個教書匠和一個廚師,也找不到什麼突破點,在天津衛強來似乎也不大可能。其餘人可能掌握此技術又都不在,不知同行出海之人能否有結果。等到皇上回來,事情可能更不好辦,看來隻好抓緊時間從馬明那裏找到突破口了。

戶部主事胡純炎知道此事難辦,如今的馬明是什麼人,雖然是技術出身的官員,可小小年紀品級就比自己高,皇上回來必定大封功臣,他會升到什麼位置難以想象,但不辦是不可能的。可突破口在哪裏呢?

馬明最近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火器連發的研究上麵。大明這部分火器種類繁多,發射類型各異,但大多是多管火器,原因在於槍管鋼材,能夠支持快速連續發射的優質鋼材數量太少,不足以大量生產。現在優質鋼材數量漸多,連發火器研製時機正好。

他發現大明真正的機密製造是由內監完成的,比如火藥的製作,由於前一段時間火器合作較多,那裏的製造能力與水平自然瞞不過他。

對於這些技術型太監馬明並不反感,其中有些人的算學和製造設計水平讓馬明大為歎服,在技術上的探討反而讓他有遇到知音的感覺。而朝廷的有些官員就讓馬明覺得難以交流了。

馬明胸中有許多設計草圖和原理圖,甚至有些以前就做過模型,如今有這麼好的條件,他很想把那些東西演化成實物、成品,然而徐進不在,他也不敢妄動,如今的上司對自己很熱情,可老五的遭遇讓馬明深懷戒備,高樂當初的大局分析就是準確,不服不行。聽說今年北方有幾處發生了小規模的蝗災,老五推行治蝗策略的地區好像損失較小,雖然上麵遮著掩著的,民間的流傳可不好擋。倒要看看那幫把老五整下去的人怎麼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