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裏自有一派熱鬧景象,私塾劉文才先生今年50歲,是個不第秀才,自覺仕途無望,來此教書一是感歎孩子們的上進,也為補貼家用。原本打算教得大家都能識文斷字就算是一樁功德,沒承想4年時光,一擊而中,搞出如此大的成績,“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境界老人家真真兒的體會到了。
今日弟子們在自家院子裏宴請師傅師母,徐家三公子也來捧場,對於弟子們敬酒自然是酒到杯幹。劉老先生心裏當然明白,弟子們的成績與其說是自己的教導,不如說是孩子們自己的功勞。尤其是那高樂的引導手段,備考方法讓老先生歎為觀止,覺得教書過程中自己也是開竅不少。剛剛徐海提起明年的大考,讓老先生沉寂多年的心又活動起來。
酒席散去,安頓好大家休息之後,和趙萱在一起的高樂心情不錯。幾年來自己和這些無邪的孩子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當初教書的時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備考方法在這個時空得到驗證,不高興是假的。
當初生活剛剛安定,高樂就開始觀察和思考,包括科舉製度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科舉始於隋,製度創立立刻打破了官員由門閥尤其是北方大門閥壟斷的局麵,如同曆史上任何大的進步改革都會導致改革者本身結局悲慘一樣,隋朝也隨著北方大門閥利益受到巨大衝擊後的反撲而滅亡了。而他的繼承者卻從中得到了大好處,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商鞅變法、秦始皇集權、王莽新政、楊廣大運河和科舉、王安石變法、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莫不如此。
科舉製度發展到如今,高樂覺得朱元璋和朱棣兩人的科舉選材目的性很強,首先是重操守品德,忠於帝王,重視民生,所以考四書五經,類似品德教育,多年的學習,使大多數士人形成相對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基礎和敲門磚,真正選材是殿試的策論,那些人才是中高級官員的預備隊。
就高樂看到的社會狀況,這種方法無疑是可取的,至於以後隨著生活安定、文風漸盛,人口增加,知識分子的人數大幅增長,考試難度加大,還采取這種方法肯定是變態了。
不大幅增加官員數量的前提下,能夠采取什麼新的人材選拔方法,為知識分子找出路,高樂思索很久也沒有結果也就不想了。有道是“大局不清,小事不明”,看清局勢後,應試方法就是技術手段了,這些高樂並不陌生,雖然內容不同,方法卻相同。加上一個老秀才和徐海在身邊,通過小試自然問題不大。
看來還得研究一下鄉試會試的備考方法,如果能成沒準兒以後可以開個書院,把劉老先生推到前台,教育興國也是一條出路不是?正好幾個對理綜感興趣的兄弟也好有個出路。
酒後的思維比較活躍,似乎手腳也比較活躍,不知不覺間高樂的手就跑到女孩衣服裏麵去了,高樂的思索被女孩的喘息聲打斷了。
“你看誰做你的家長比較合適?”停下手裏的動作,高樂問的有些突兀。
“師母,啊,去你的。”
“哈哈,我找徐大人如何?最好王大人提親。”懷中女孩兒不知是在點頭還是顫抖。
十月初,徐德勇和徐進父子二人得到明皇的召見,並參觀了改進後的履帶拖車,完善了轉向裝置。型號分為四種,一是全甲戰車,全封閉6-8匹馬拉動,載重一萬斤,可裝載火銃手、火炮手和弩手12人,臼炮2門,草原丘陵地形每時辰可行20裏,一是輕甲戰車,半封閉4-8馬拉動,最大載重1萬2千斤,全速衝擊每刻行進7裏。車體履帶和零件相同,並可快速組成車陣。
另兩種屬於運輸車,分軍民兩種,馬匹不受保護,軍用型除車體堅固運載量大之外,還可與戰車一起組成車陣,車廂也具有一定防護力。
朱棣看完演示,陷入了思索,作為身經百戰的統帥,帝國的掌舵者恐怕比東西的製造發明者還要明白這東西的重要性。作為戰車,由於有良好的地形適應能力和大載重量帶來的超級防護力,步騎配合加上火器使用,足以在草原作戰中改變戰爭模式。
同樣作為運輸車輛,他的出現減輕了對運河漕運的依賴,對路況的不挑剔,足以改變長江中遊和北方中西部的交通運輸狀況,極大促進兩個地區的交流和發展,使得整個帝國的發展更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