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致愛麗絲(2 / 2)

“在抓到凶手之前我有權力懷疑任何人!”她聲音一點不比我小。

我又陷入沉默,沒錯,在揭開真凶麵目之前,任何人都在懷疑範圍內。

“安然?”吳敏的聲音突然又變得溫和,“那個,你不要疑心,從主觀上來講,我是不會懷疑你的。張翼山的手指偏偏就出現在吳立凡的床底下,所以我沒有辦法不懷疑他。”

“嗯,你說的對,我不應該跟你嚷嚷,我有點激動……”

“我就知道你不會誤解我的,你看,現在我有一個想法。我作為警察,需要按照警察的辦案方式和手續去做,而你具備一定的刑偵知識,所以我希望你能幫我的忙,也是幫你自己的忙……”

“你想讓我監視吳立凡?”

“怎麼說呢,有這個意思……畢竟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對名牌大學的學生采取行動容易引起社會輿論的壓力,這是我們警方不希望看到的……”

“可以,我答應你。”

“哎?”吳敏顯然是沒料到我會答應得這麼痛快,還有點吃驚。我估計她事先準備好的勸說我的話連三分之一也沒說到。

“不過你也要答應我一個條件。”我開始討價還價。

“什麼條件,你說。”

“我要按照我的思路對這個案子進行調查,我希望你能給我提供一些隻有警方才有辦法得到的信息。”我把自己的口氣弄得好像私家偵探。

吳敏沉默了一會兒,顯然是猶豫起來,不過最後她還是說:“好吧,我一直覺得你有這方麵的能力,如果你有什麼突破對我們警方也是一種幫助。不過你一定要答應我,不要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有什麼情況你要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不可以對我隱瞞任何細節,不可以讓我找不到你,你能答應我麼?”

吳敏的兩句話說得很溫柔,讓我一時之間有一種幻覺,好像她的話中有那麼一絲郎情妾意。可我很快大罵自己自作多情,人家吳敏那充其量就是“警察”對“群眾”的感情。我這才發現,我對吳敏的感情正在越線,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我想我能,吳敏警官。”我故意叫她“警官”,其實是說給自己聽,提醒我不要抱有不現實的幻想。

“嗬嗬……”電話那頭卻傳來吳敏的笑聲,“我們都相過親了,不用這麼客氣吧,叫我吳敏就行了。”

她居然這樣開玩笑!我的心一下又動搖起來了。

“好,好吧,吳敏,我答應你的要求。”

“我也答應你的條件,安然!”

“成交?”

“成交!”

放下電話,我心情舒暢了不少,不過吳立凡被列上嫌疑人名單卻不是一件好消息。

這時候,校園點歌台的節目接近尾聲,曾莉莉在《致愛麗絲》的背景音樂中向大家道別。

我突然才想起來,這首《致愛麗絲》也是非常關鍵的線索,如果能找出那一天淩晨是誰在彈奏那首變了調的《致愛麗絲》,也許就能找揭開凶手的真麵目!

我來到公共機房,想查查這首《致愛麗絲》到底是什麼來頭。

結果非常令人失望。

網絡上的信息是:《致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其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澤》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致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致愛麗絲》了。

看來這首曲子是首情歌啊!我一邊聽著網上在線收聽的《致愛麗絲》,怎樣也找不到任何悲傷或者暴戾的情緒,這種樂曲怎麼可能跟殺人扯上關係呢?

我靈機一動,在GOOGLE搜索欄寫上了“殺人樂曲”四個字,點擊確認,一下出現了很多條目,其中最多的就是“殺人樂曲--黑色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