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章 宗室鬧吏部 帝心憂百姓(3 / 3)

這是陝西巡按禦史李應期上奏的奏疏,這讓夏雲本來心情煩躁更加難受,“啪”地將這本奏折摔倒禦案上,這奏折被大力一甩直接裝上另外一本奏摺,馬上引起了夏雲的注意。

奏折是三邊總督楊鶴上的,大概意思是根據漸漸壯大的農民軍對帝國之威脅,楊鶴提出了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戰略。楊鶴上疏指出“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以剿為主則要調集大軍,軍糧和軍費都是巨大的開支,最終結果仍然是“誅殺勝誅”,“屢剿而屢不定”。

采用招撫方法除了既往不咎和委以利誘外,還需要真正的幫助農民安置下來。“蓋解而散,散而複具,猶弗散也。必實實賑濟,使之糊口有資,麵後謂之真解散。解散之後尚須安插,必實實給與牛種,使之歸農複業,麵後謂之真安插。如是則賊有生之樂,無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撫。撫局既定,剿局亦終。臣所謂欲行剿撫之實著,必有剿撫之實惠者此也。”

楊鶴很看重招撫政策的真正落實到位,首先就需要適當的經費。如果隻是表麵上解散敵人的武裝和隊伍,不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無異於自欺欺人,即“徒以撫愚賊,是即以賊自愚,此不終日之計也。”

最後,楊鶴還特意算了一筆帳給夏雲皇帝看,派軍隊剿匪的費用,大量的錢花了就花了,殺人太多並不是一件好事,還有考慮士兵的善後問題。但把錢用在招撫上則大為不同,招撫一個盜賊,則是多了一個帝國納稅人。

帝國同樣是開支大筆費用,剿匪的費用是收不回來的,而招撫卻是提供了長期的資金來源,實在是最劃算的事情。奏折最後說臣對皇上諭旨深表讚同,很是聖明,切中了山、陝兩地的根本之策,楊鶴表示將嚴格執行皇上的政策。

不錯,真是不錯,這個人還是和朕想法一致的,同時執行朕的政策還是蠻認真地,這是個人才,要好好調教調教,那麼就一定是個執政地方的能手的。可是最後的一段描述卻讓夏雲高興不起來。

奏折上說:“臣為朝廷之計,數日奔走鄉間郊外,所經之處,耳聞目睹,均讓臣心寒徹骨,蓋自天啟十年來,陝西天旱無雨,顆粒無收,民無果腹之糧,先以草根充之,後以石土為繼,然石土未能化之,引致腹脹,致人非命,後民無法,易子以食子,榆林以南,宜、邱等縣十亭之人,已不足十之三,千裏無人煙,餓浮遍地,白骨森森,蕭索無生。”

夏雲看著,看著眼淚經不住在打轉,實在是慘,這就是中國的老百姓阿,逼得沒法子過了才造反,帶著沉痛的心情夏雲忍住熱淚,繼續看下去:

“蒼天有眼,聖上英明,大明終迎聖主,免賦稅,賑災民,待朝廷旨意到之,各民眾皆鳴鑼慶之,焚香敬天,對萬歲敬莫有佳,靜埃湖北、江蘇等地糧食運抵,各官員均派發,然民餓之極,不知其法,搶之食之,以致脹死多數,待臣聞報,各地已有數百人斃,可歎未死餓荒,卻死救濟。”

看到這裏,夏雲實在是無法看下去了,因為被奏章上所描述的事情讓他無語,他有點恨自己,自己是個現代人,早應該知道這個常識,就是餓極了的人,不能馬上叫他們吃很多的食物,可是自己卻忘記了告訴內閣官員,這些人死的好冤啊。

夏雲懷著沉痛的心情,站起身來在禦書房度著步子慢慢地走著,向揮去這讓人心裏麵睹的慌得思緒。